一部分析地区恐怖主义犯罪的力作——读《中亚恐怖主义犯罪研究》-尊龙凯时网页版

||||
当前位置 >> 尊龙凯时网页版 >>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一部分析地区恐怖主义犯罪的力作——读《中亚恐怖主义犯罪研究》
张锦冬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第6期 2011年03月26日

  古丽阿扎提·吐尔逊博士的新著《中亚恐怖主义犯罪研究》已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著名学者陈兴良主编的“北大刑法博士文丛”中的一种。作者在采用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评述中亚恐怖主义犯罪的基础上,对中亚恐怖主义犯罪的现状和未来作了较为系统的剖析和预测,并从国际和国内双重视角对中亚恐怖主义犯罪进行了评论。作者论述了中亚地区恐怖主义的由来、发展、现状及特点,追溯并剖析当代恐怖主义发展的根源,进而预测、分析其趋势,最后着眼于中亚恐怖主义活动的影响及其控制措施。

  陈兴良教授为该书作序。他指出,“通过本书使我们能够对中亚恐怖主义犯罪加以全景式的把握,将我们的目光吸引到中亚这一陌生的区域,感受到来自恐怖主义犯罪的威胁,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和恐怖主义犯罪作斗争的信念。我认为本书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博士论文答辩过程中也获得了答辩委员会委员的一致好评,这是令人欣喜的。”陈教授对该书的评价应该说是中肯、严谨而恰当的。全书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评论科学,结构新颖,是一本研究恐怖主义的好书,值得一读。

  该书特点很多,现择其要而述之。

  1.现实性。在原苏联地区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稀少,但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该地区的局势处于动荡之中,于是从1991年以来,这个地区的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大大增加。全世界人民对恐怖主义空前广泛关注,世界反恐怖主义形势日益严峻。据国外研究机构的不完全统计,1992年全世界共发生国际恐怖主义事件近600起,约比上年增加30%,而这些国际恐怖主义事件主要发生在原苏联地区。面对国际恐怖主义的危害,面对日趋迫切的反国际恐怖主义合作的内在要求,面对危害我国安全与经济利益的恐怖主义活动的萌芽,如何科学全面地认识中亚恐怖主义现象,如何寻找更加有效的防范与打击中亚恐怖主义的对策,不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理论研究课题,更是一项迫切的现实课题。因此,对中亚恐怖主义问题进行专门的系统研究具有开创意义,同时对尚显薄弱的中亚研究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它有助于理解目前中亚地区的形势,使人们对中亚现今所出现的问题予以深入的思考。这不但对我们科学地认识恐怖主义现象、正确地估量恐怖主义的危害,全面地把握中亚恐怖主义的基本特点、活动状况、主要诱因、发展趋势以及反恐的经验教训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国有效地开展防范与打击恐怖主义的斗争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谋求有关国家对于我国反恐怖斗争的支持和协助,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开拓性。开拓性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学术的深刻性和论证的准确性,同时在于其研究的首创性和学科的探索性。《中亚恐怖主义犯罪研究》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子。该书的作者能够做到不囿旧说,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新观点和与众不同的新见解。当前,关于恐怖主义的理论研究在一定意义上仍以西方国家为主。西方特别是欧美国家关于恐怖主义和反恐怖的斗争的研究起步较早,相关的论著为数众多。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国外学者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研究专著和报告,仅英文版本的有代表性的著作就有上百种。在俄罗斯,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原苏联时期,就有刑事犯罪学专家对恐怖主义性质的刑事犯罪进行研究。近年来,俄罗斯深受恐怖主义之害,因而恐怖主义问题也成为俄罗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出版了大量理论研究专著。我国学者对恐怖主义犯罪的研究起步较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广度上、深度上远不能与同期的欧美国家及俄罗斯学术界相比,许多领域尚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在一些概念运用上还存在着含混不清的现象,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澄清。由于国内学术界对恐怖主义问题和中亚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研究的规模和投入的力量都不是很大,因而国内对恐怖主义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很多领域依然是理论的空白区。如果从恐怖主义犯罪角度研究中亚的成果更不多见。从目前能够搜索到的国内外资料来看,以“中亚恐怖主义”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和论文并不多。目前,研究中亚地区恐怖主义犯罪的论著多从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和政治学角度进行。本书则从法学的角度,运用刑法学理论来探讨中亚的恐怖主义问题,与以往的中亚恐怖主义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虽然中亚的恐怖主义研究也涉及中亚恐怖主义的形成、发展、变化等历时性范畴,但它的历时性不需要像历史学那样的历史完整性和顺序性,也就是说,它不需要严格地按朝代的先后顺序逐一去研究。它是在历时性的原则下,通过对中亚恐怖主义形成及演变过程的分析,论证中亚恐怖主义形成、发展、变化等特点,从中探索归纳中亚恐怖主义的普遍规律。它着重研究的不是历史本身,而是中亚恐怖主义自身的演变和变异这一动态过程,这种研究无疑提升了中亚恐怖主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3.比较性。现在,一个比较研究的热潮正在学界兴起。本书紧随这一学术潮流,在研究中对恐怖主义的发生发展、各国对恐怖主义的研究状况进行纵横比较。通过比较,揭示其共性和个性特征。首先,作者从纵向考察了恐怖主义的历史渊源。作者指出,恐怖主义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如影随形。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恐怖主义也有其起源、发展演变的清晰的历史脉络并在各个时期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和规律。综合考察恐怖主义的历史演进,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大的时期,即古代恐怖主义、近代恐怖主义和当代恐怖主义。这种分期的主要根据是恐怖主义的发展特点与规律。(1)古代恐怖主义:从奴隶社会至法国大革命,为恐怖主义活动的起源时期。为政治利 益而杀人的事件自古有之,作为一种雏形或原始形态的恐怖活动可以追溯到大约两千年以前。不仅造反者挑衅政府权威时会安排组织恐怖行为,政府自己的武装力量也会采取恐怖行为。人类很早就开始通过使用暴力制造恐怖,以到自己的政治目的。(2)近代恐怖主义:从法国大革命到1968年,为恐怖主义的发展时期。明确的“恐怖主义行为”一说,始见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当时,失去了政权的反革命分子为恢复封建旧秩序而大肆暗杀革命家,这种行为当时被称为“恐怖主义行为”。(3)现代恐怖主义:1968年至今,为恐怖主义泛滥时期和恐怖主义新的发展时期。如果说1968年开启了现代恐怖主义的帷幕,那么2001年的九一一事件则是现代恐怖主义由局部向全球发展的转折点,全球恐怖主义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恐怖行动的规模、手段、出现的频率以及危害的严重程度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以往。其次,作者还对世界各国的恐怖主义定义进行了横向比较。由于恐怖主义具有跨国性的特点,因而作者在分析研究恐怖主义犯罪概念之前,作者先对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提出的恐怖主义犯罪的种种定义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其中包括国际联盟、联合国、欧盟、美洲国家组织、国际刑警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伊斯兰世界、非洲国家组织对恐怖主义犯罪定义的研究情况以及美国、英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的恐怖主义犯罪定义。

  4.理论性。对恐怖主义犯罪研究涉及诸多学科领域,它要求作者不仅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作者有一定的理论抽象与概括能力。正是在这一点上,古丽博士显示了自己的功力。作者认为,理论研究并非为研究而研究,其终极目的还是要作用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作为处理现实问题的先导。要研究恐怖犯罪或者恐怖主义犯罪问题,首先要科学界定恐怖犯罪的定义。科学界定恐怖犯罪的定义是研究恐怖主义犯罪的问题的逻辑起点,也是预防、打击和惩治恐怖主义活动的前提。如果对恐怖主义犯罪的含义没有明确规定,反恐怖法律将成为“无的之矢”。正因为如此,作者在该书中专辟一章研究恐怖主义犯罪概念的界定问题。作者指出,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因此,对恐怖主义犯罪概念的界定,也应该而且必须充分反映这一要求,力求充分反映出恐怖主义犯罪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高度概括出恐怖主义犯罪概念的内涵,从而准确地界定恐怖主义犯罪。作者认为,恐怖主义犯罪的定义只是一个语义学的问题,但在本质上却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冲突。由于恐怖主义犯罪问题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背景和思想渊源,研究恐怖主义犯罪的学者又往往从不同的国家利益、民族感情和宗教认同出发,使得对于恐怖主义犯罪问题特别难用中立态度来进行研究。恐怖主义行为一词虽然迄今已有100多种定义,但都不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没有一个得到国际社会的暜遍认可。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对恐怖主义概念的内涵、外延有不同的理解。在学术界,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不仅国际社会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恐怖主义定义,即使是很多国家的政府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恐怖主义认定标准。而本书作者在对1990年后出现的恐怖主义概念的要素分析基础上,并结合国内对于恐怖主义概念的主流观点,界定了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恐怖主义是指任何个人、组织或团体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或社会目的、宗教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针对特定群体(或个人)甚至无辜平民使用暴力、暴力威胁或暴力性、破坏性手段,残害无辜、制造社会恐怖气氛的,被国际公约或国内法规定为犯罪的行为。

  总之,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十分注重理论性和学术性,把理论概括贯穿于研究和写作的始终,因此提高了该书 的学术含量。

  (责任编辑 张昊琦)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