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当代人口过程及国家人口政策-尊龙凯时网页版

||||
当前位置 >> 尊龙凯时网页版 >>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乌兹别克斯坦当代人口过程及国家人口政策
〔乌〕穆尔塔扎耶娃·哈米多夫娜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第2期 2011年05月18日

  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国内形成了新的人口形势,其特点与苏联时期有很大区别。首先体现在人口的主要过程——出生、人口的自然再生产、移民和城市化等方面。

  乌兹别克斯坦当代人口过程的新趋势主要表现是:人口增长速度急剧下降,人口数量绝对增长。独立之后(1991~2005年),乌兹别克斯坦人口数量增加了540万人,2005年年初达到了2 610万人。在这一时期,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9%,年平均绝对增长39万人。

  在1981~1990年10年间,乌兹别克斯坦人口数量增加了41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1万人,年增长速度为2.5%。乌兹别克斯坦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是 1959~1970年,那时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8%。最近5年乌兹别克斯坦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2%,年绝对增长30.67万人。

  近10年来乌兹别克斯坦人口增长速度的急剧下降和人口数量的绝对增长主要受移民迁出的影响,同时也是出生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的结果。

  目前,乌兹别克斯坦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是自然增长率,其大大超过了近10年的移民迁出数量。

  移民的逆差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形成,苏联的解体使其数量大大增加。因此,目前在乌兹别克斯坦人口数量的增加主要依靠自然增长率,表1可以说明这一点。

表1 乌兹别克斯坦人口数量增长的来源(单位:千人)

年份
人口数量
人口年增长
总增长
自然增长
移民增长
1980
15 746.6
379.4
421.1
-41.7
1985
17 868.0
487.5
547.4
-59.9
1990
20 227.3
380.3
561.5
-181.2
1991
20 607.6
498.6
593.1
-94.5
1992
21 106.2
496.0
570.5
-74.5
1993
21 602.2
489.6
546.8
-57.2
1994
22 091.8
369.9
509.4
-139.5
1995
22 461.73
444.8
536.6
-87.8
1996
22 906.5
442.2
510.6
-68.4
1997
23 348.7
423.6
465.3
-41.7
1998
23 772.3
363.2
413.2
-50.0
1999
24 135.5
352.2
414.3
-62.1
2000
24 487.7
325.4
392.0
-66.6
2001
24 813.1
302.7
380.5
-77.8
2002
25 115.8
312.1
395.4
-83.3
2003
25 427.9
279.5
372.5
-93.0
2004
25 707.4
313.9
403.2
-89.3
2005
26 021.3
-
-
-

  资料来源:《2001年乌兹别克斯坦人口数量》,《统计资料集》,乌兹别克斯坦经济部及国家统计局编,塔什干,2001年;《1991~2000年人口的自然流动》,《统计资料集》,乌兹别克斯坦经济部及国家统计局编,塔什干,2001年;《1991~2003年乌兹别克斯坦人口年鉴》,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统计局编,塔什干, 2004年;《2004年乌兹别克斯坦人口数量》,塔什干, 2005年;《2004年乌兹别克斯坦统计评论》,塔什干, 2005年。

  从表中可以看出,人口数量的最高绝对增长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年大概增长50万人。1991年是人口自然增长最高的一年,达到约60万人。

  随后乌兹别克斯坦人口自然增长不断减少,目前一年约增长37万人。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额为41万人,其中出生54.4万人,死亡13.4万人。

  乌兹别克斯坦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1年的28.3‰下降到2004年的20.0‰。在1991~2004年间,出生率从34.5‰下降到20.5‰。见表2。

表2 乌兹别克斯坦人口自然增长率(‰)

年份
所有人口
城市人口
农村人口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1991
34.5
6.2
28.3
26.7
6.8
19.9
39.8
5.8
34.0
1992
33.1
6.5
26.6
25.7
7.0
18.7
38.0
6.2
31.8
1993
31.4
6.6
24.8
23.9
7.2
16.7
36.1
6.2
29.9
1994
29.4
6.6
22.8
23.2
7.3
15.9
33.3
6.2
27.1
1995
29.8
6.4
23.4
23.8
7.3
16.5
33.5
5.8
27.7
1996
27.3
6.2
21.1
22.2
7.4
14.8
30.5
5.5
25.0
1997
25.5
5.8
19.7
20.8
6.9
13.9
28.4
5.2
23.2
1998
23.0
5.8
17.2
19.0
6.7
12.3
25.5
5.3
20.2
1999
22.3
5.3
17.0
18.5
6.4
12.1
24.7
4.7
20.0
2000
21.3
5.5
15.8
17.7
6.6
11.1
23.5
4.8
18.7
2001
20.4
5.3
15.1
17.1
6.4
10.7
22.4
4.6
17.8
2002
21.0
5.4
15.6
17.4
6.6
10.8
23.1
4.7
18.4
2003
19.8
5.3
14.5
16.5
6.4
10.1
21.7
4.7
17.0
2004
20.5
5.0
20.0
17.7
6.1
11.6
22.6
4.4
18.2

  资料来源:《1991~2000年人口的自然流动》,《统计资料集》,乌兹别克斯坦经济部及国家统计局编,塔什干,2001年;《1991~2003年乌兹别克斯坦人口年鉴》,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统计局编,塔什干,2004年;《乌兹别克斯坦2004年社会发展与居民社会水平》,塔什干,2005年,第44页。

  应该指出的是,出生率最明显的降低出现在农村人口中。1991年农村人口出生率为39.8‰,而2004年则为22.6‰,即出生率明显降低,但也接近国家人口出生率的平均指标(20.5‰)。

  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出生率水平之间的差别明显减小。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初城市人口的出生率(26.7‰)与农村人口的出生率(39.8‰)之间的差别为13.1‰,那么,到2004年这种差别只有4.9‰。今后这种差别还会减少,在城市和农村人口出生率都降低的情况下,农村人口出生率将接近城市人口的出生率。

  乌兹别克斯坦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城乡家庭,其中主要是婚姻关系稳定的结果。2004年,乌兹别克斯坦城市居民每千人当中有6.5人结婚,1.2人离婚,农村居民当中有5.7人结婚,只有0.4人离婚。

  在1991~2004年期间内,世居居民,其中主要是农村居民的生育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许多社会学研究都说明世居居民的生育观从多子女向中等数量的子女转变。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对“一个家庭最好有几个孩子”的问题,世居农村居民最典型的回答是“越多越好”;对“您打算要几个孩子”的问题,典型的回答是“上帝给多少要多少”。在目前的社会学调查中,这样的回答基本上没有。世居农村居民希望有4~5个孩子,城市居民则希望有2~3个孩子。

  众所周知,乌兹别克斯坦人口迁移比较少,尤其是向外迁移。这一特点是苏联时期的国家政策决定的。

  苏联时期各民族共和国的移民过程是单向的。乌兹别克斯坦与中亚其他国家一样,遭受到比苏联其他国家更为强烈的移民扩张。俄罗斯人、鞑靼人、乌克兰人、犹太人在各个时期大量涌向中亚各共和国,其中包括乌兹别克斯坦。朝鲜人、日耳曼人、克里米亚鞑靼人、土耳其—灭斯赫金人、车臣人等更是整个民族被强行迁入中亚。

  乌兹别克斯坦独立之后,国内移民强度降低,这首先是由国内转向市场经济后所形成的客观经济形势决定的。在乌兹 别克斯坦,改变居住地的城乡永久性移民以及临时的学习和工作迁移都明显减少。这种情况使本来就因操俄语居民大量迁出(主要是从城里迁出)而很低的城市化程度更加降低。

  乌兹别克斯坦城市化程度最高的时候是1979年,当时城市居民达到了41.4%。从那时起,城市化程度逐年降低。到2005年年初,在城市里生活着940万人,占乌兹别克斯坦人口的36.3%,即从1979~2005年国内的城市化程度降低了5.1%。

  乌兹别克斯坦城市化程度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欧洲居民从国内迁出造成的,同时伴随着国内人口民族成分的变化。乌兹别克斯坦独立之后人口民族成分变化情况见表3:

表3 乌兹别克斯坦人口民族成分的变化情况(1989~2004年)

民族
1989年
2004年
千人
%
千人
%
人口总数
19 811.0
100.0
25 707.4
100.0
乌兹别克人
14 142.5
71.4
20 462.7
79.6
卡拉卡尔帕克人
411.9
2.1
556.4
2.2
塔吉克人
1 653.5
8.3
1 254.6
4.9
俄罗斯人
933.6
4.7
1 017.1
4.0
哈萨克人
808.2
4.1
958.8
3.7
鞑靼人
467.8
2.4
263.3
1.1
吉尔吉斯人
174.9
0.9
229.9
0.9
朝鲜人
183.1
1.0
161.7
0.6
土库曼人
121.6
0.6
154.4
0.6
乌克兰人
153.2
0.8
94.2
0.4
亚美尼亚人
50.5
0.3
41.1
0.2
阿塞拜疆人
44.4
0.2
40.9
0.2
白俄罗斯人
29.4
0.1
21.8
0.1
其他
636.4
3.1
450.5
1.6

  资料来源:《1991~2003年乌兹别克斯坦人口年鉴》,《乌兹别克斯坦1989年人口普查资料》,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统计局编,塔什干, 2004年。

  从表3可以看出,乌兹别克斯坦主体民族人口所占的比重在1989~2004年间急剧增加,目前已占79.6%。在这一时期,俄罗斯人所占的比重减少,为4.0%。比重明显减少的是塔吉克人(从8.3%到4.9%)、乌克兰人(从0.8%到0.4%),哈萨克人的比重也减少(从4.1%到3.7%)。

  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口状况形成于向市场经济转换条 件下所实行的社会政策基础之上。乌兹别克斯坦独立伊始,国家非常重视人口问题。国内的人口状况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式经济改革模式形成和实施的基础。

  乌兹别克斯坦市场经济模式建立在总统卡里莫夫制定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1)经济优先于政治;(2)国家是主要的改革者;(3)以法制保障经济改革;(4)强有力的社会政策;(5)阶段性、渐进性的改革特点。

  在上述五项原则中,主要原则是实行考虑乌兹别克斯坦复杂人口状况的社会政策,在乌兹别克斯坦人口中16岁之前的儿童占了40%。

  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口结构特点是家庭多子女、需赡养 的程度高、有劳动能力的人相对少等,这些特点决定了在转向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必须给予居民积极的社会保障。同时,应主要保护社会的弱势群体,其中包括多孩子的贫困家庭、残疾人、孤寡母亲等。

  目前,在家庭的社会保障系统中有为未成年的孩子提供的各种资助,有为生孩子的人提供的一次性的补助金等。但是,国家所有的帮助都不能满足家庭在生育和培养孩子方面的花费,需要不断改善社会对家庭、妇女和儿童的帮助。

  人口政策是国家社会政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关注的中心不是人口的数量,而是人口的质量。过去的高出生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将保证国家近期有相对足够的人口数量的增长。

  根据目前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形势,乌兹别克斯坦重视人口质量问题变得日益重要。我们将主要的人口质量特点归纳如下:居民的健康状况;总的以及儿童和母亲的死亡率;平均寿命;居民受教育程度及结构;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平及结构;社会构成及社会机动性;就业状况及领域结构;人口的城市化程度;人口的地域流动特点及强度;民族价值、家庭日常风习、民间传统及保存;对全人类价值的热爱。

  如果从上述特点来看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口质量,可以看得出,苏联时期给乌兹别克斯坦留下的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就是人口质量低。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乌兹别克斯坦的儿童和母亲的死亡率高,平均寿命低,居民的健康状况低下。乌兹别克斯坦2001~2004年居民的平均寿命为71~72岁,比世界发达国家低7~8岁。比如,日本的平均寿命为81.3岁,法国是78.7岁,瑞典是79.9岁[1]。乌兹别克斯坦男人的平均寿命为69.9岁,比女人低5.7%,女人平均寿命为74.1岁[2]。

  乌兹别克斯坦的主要民族城市化程度低。乌兹别克人直到现在还主要居住在农村地区(达80%),从事农业劳动。

  苏联时期在乌兹别克斯坦实际上没有形成民族工人阶级,那时虽然培养了一些职业技能高的专家,但只局限于某些领域:农业、教育和卫生等领域。一些高技术和先进技术领域,比如电子、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和机器人技术、宇航技术等领域根本谈不上民族干部的培养,而且还形成了这样一种思想:中亚的世居居民传统上只能从事农业、商业,不善于从事工业劳动。

  作为一项民族复兴政策,提高乌兹别克斯坦人口质量只能靠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国家人口政策来保证,其原则是:

  依靠对国内人口状况的深入分析和不断监测,将人口状况视为社会经济、地理和政治的总体范畴;国家积极调整国内的人口过程;在不损害国内其他民族权利的基础上,加快主要世居民族——乌兹别克族和卡拉卡尔帕克族的发展;

  全面考虑乌兹别克族、卡拉卡尔帕克族家庭的民族特点、日常家庭传统、精神价值、民族风习、穆斯林信仰等因素;

  不干涉家庭内部事务,创造条件满足其人口需求。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人口政策是建立在对国家及各个地区人口状况的科学评价和监测基础上。人口状况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地理和政治过程,他可以说明国内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来源、自然再生产以及家庭结构、人口迁移与分布、城市化、居民的民族和社会组成,劳动资源和就业等方面的情况。

  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口政策是建立在全面考虑作为国内主体民族的乌兹别克族和卡拉卡尔帕克族家庭的民族特点的基础上,也重视中亚其他民族家庭日常特点。

  在已形成的人口形势下,国家应执行积极的人口政策,旨在科学地调整国家的重要人口过程,其中包括出生率、移民、城市化和就业等方面。

  同时,当家庭和每个个体在确定和执行自己的人口方针时,国家应该坚持不干涉其内部事务的原则,国家只需向居民解释国家人口政策的原则,并为居民满足国家的人口需求创造条件。

  乌兹别克斯坦的国家人口政策是由几个独立的,但彼此间联系紧密的部分组成,其中包括:人口政策;移民政策;城市化政策;就业政策。

  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口政策旨在调整出生率,目的是加强母亲和孩子的身体健康,但并不意味着降低出生率,减少家庭孩子数量,只是调整出生率和保持3年出生间隔。

  我们的研究表明,国内的世居居民能够正确地理解家庭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同时我们还要强调的是,每个家庭都能够自己解决他们该要几个孩子的问题。国家无权干涉家庭生活的这一微妙领域,但应该依靠科学的人口政策,积极帮助家庭,满足其想要几个健康孩子的需求。

  乌兹别克斯坦的移民政策旨在提高世居居民的地域 流动性,调节外部移民。乌兹别克斯坦世居居民的地域流动性非常低。乌兹别克人,其中包括年轻人都愿意留在父母身边,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居住地。

  这是我们民族的良好特点,有助于保持家庭传统和紧密的亲属联系。但与此同时还必须提高世居居民的地域流动性,将其视为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因素。这可以通过吸引农村青年到城里学习和工作以及派遣优秀的年轻人、世居居民的代表到国外发达国家学习和工作来实现。

  同时,对于外国移民的政策应建立在择优选拔的原则基础上。只有国内缺乏的最优秀专家才应该在乌兹别克斯坦拥有长久居住地。对于其他的,尤其是受教育程度低的 和专业技能不高的移民应紧闭大门。在苏联时期正是这样的移民占大多数。

  随着苏联的解体,在整个后苏联空间内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形势,这成为所有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居民移民增加的因素。这个过程也触及了乌兹别克斯坦。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操俄语居民开始离开乌兹别克斯坦,但很长时期以来这种移民不是很多。大规模的向外迁移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从乌兹别克斯坦向俄罗斯的人口迁移直到今天仍在进行,据估计,今后几年仍会继续。问题在于,俄罗斯的移民政策旨在吸引原苏联国家的移民。许多有专业技能的 专家、工人、建筑者从原苏联国家,其中包括乌兹别克斯坦迁移到俄罗斯。出现了所谓的“脑力劳动者和劳动资源的流失”。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制定和实行合理的移民政策,应重视民族专业人才的培养。

  乌兹别克斯坦城市化政策与移民政策紧密相关。城市居民的比重及城市化程度目前只有38%,并且还在持续下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居住在城里的欧洲居民大量迁出,当地居民不愿意迁移到城市里。大多数乌兹别克人至今仍居住在农村。因而乌兹别克斯坦城市化政策应加快提高世居居民的城市化程度。

  乌兹别克斯坦的城市化有自己的特点,走自己独特的道路。乌兹别克人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主要靠全面发展农村地区,让世居居民的就业从农业转向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包括工业、建筑、交通和通讯、社会—日常基础设施等。

  在这方面乌兹别克斯坦近些年做了许多工作。在农村地区建立了许多不大的企业,城市的大工业企业还在农村建立车间和分支企业,成立了各种各样的联合企业,发展农村地区的社会基础设施。

  城市化是城市形成与发展、城市居民扩大的复杂的社会经济、地理和人口过程。从广泛的社会意义来说,城市化可以被视为城市生活方式的普及。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的城市化过程都各有区别。乌兹别克斯坦有自己独特的城市化形成与发展的国家地理特点,目前国家的城市化政策正是考虑了这一特点。

  目前,乌兹别克斯坦有2 610万人口,其中940万人为城市人口。因此,目前乌兹别克斯坦的城市化程度为36.3%。

  在原苏联,边疆民族地区的城市工业企业是建立在殖民性质基础上,目的是吸引俄国居民。因此,城市化主要依靠外来移民来进行。

  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以及其他工业城市过去和现在欧洲居民占很大比重。世居居民——乌兹别克人过去和现在大多数(70%)居住在农村。

  在整个苏联时期,乌兹别克斯坦城市居民的数量从1917年的93.6万人增加到1991年的837.5万人,即增加了8倍。而这一时期城市居民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20.9%增加到40.5%,几乎增加了1倍。同时,城市居民中乌兹别克人占一半多(54%)。

  独立后乌兹别克斯坦城乡人口与城市化的差别见表4:

表4 乌兹别克斯坦城市和农村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

年份
人口总数(千人)
其中
城市化程度(%)
城市人口
农村人口
1991
20 607.7
8 305.2
12 302.5
40.3
1992
21 106.3
8 450.0
12 656.3
40.0
1993
21 602.2
8 526.0
13 076.2
39.5
1994
22 091.9
8 614.8
13 477.1
39.0
1995
22 461.6
8 670.9
13 790.7
38.6
1996
22 906.5
8 768.1
14 138.4
38.3
1997
23 348.6
8 878.4
14 470.2
38.1
1998
23 772.3
8 993.2
14 779.1
37.8
1999
24 135.5
9 086.4
15 049.1
37.6
2000
24 487.7
9 165.5
15 322.2
37.4
2001
24 813.1
9 225.3
15 587.8
37.2
2002
25 125.8
9 286.9
15 828.9
37.0
2003
25 427.9
9 381.3
16 087.2
36.7
2004
25 707.4
9 381.3
16 326.1
36.5
2005
26 021.3
9 441.9
16 579.4
36.3

  资料来源:“2001年乌兹别克斯坦人口数量”,《统计资料集》,乌兹别克斯坦经济部及国家统计局编,塔什干,2001年;《1991~2003年乌兹别克斯坦人口年鉴》,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统计局编,塔什干,2004年;《2004年乌兹别克斯坦人口数量》,塔什干,2005年版。

  乌兹别克斯坦城市化形成的特点与苏联时期的积极社会发展特点有关。来自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及其他原苏联国家的移民是乌兹别克斯坦城市化的主导因素。世居居民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在城市化过程中实际上没有多大意义。乌兹别克斯坦城市的扩大和发展主要依靠欧洲移民。

  随着苏联的解体以及政治形势的变化,主要居住在城市的欧洲移民开始迁出乌兹别克斯坦。由此引发城市化 程度下降,乌兹别克斯坦城市居民的比重逐年降低。这种趋势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加强并延续至今。

  从1991年开始,城市居民的比重逐步从40.5%下降到2005年的36.2%,而城市人口数量在这些年共增加了90万人。在1991~2004年间从乌兹别克斯坦共迁出140万人,其中主要是欧洲城市居民。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向外移民使乌兹别克斯坦的城市居民数量不断减少,靠国内从农村向城市的移民难以补足。

  乌兹别克斯坦的城市结构不甚发达。目前,国内共有120个城市,其中只有首都塔什干人口超过200万人,其他城市人口都不多。人口1万人到10万人的城市有96个,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有13个,还有3个大城市——纳曼干、撒马尔罕和安集延人口超过35万人。此外还有7个人口少于1万的小城市。在乌兹别克斯坦还有一些人口不少于2千人的城镇,其大多数有劳动能力的居民不从事农业。这样的城镇有113个。

  乌兹别克斯坦的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区域管理系统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大部分都是区域行政中心。按照区域行政划分,乌兹别克斯坦由卡拉卡尔帕克共和国及12个州组成。

  卡拉卡尔帕克共和国和几个州又划分成农村区,其中心基本上都是城市。在乌兹别克斯坦,所有的州共有162个农村区,这些区又划分成村民大会,它是地方自治机构。这样的村民大会在乌兹别克斯坦共有1 462个。

  “社区”(玛哈拉)是乌兹别克斯坦地方自治的初始环节。这是按公民居住地组成的不大的自治区域。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城乡约有8 000个这样的“社区”。

  在乌兹别克斯坦,农工综合体是其积极的基础,它具有专门化的植棉业、农业、畜牧业、园艺业、葡萄种植业和蔬菜栽培业。在国内人口稠密的绿洲(费尔干纳盆地、泽拉夫尚盆地、阿姆河下游地区等)形成了一些以农业原料的工业开发为基础的中小城市。国内以开发黄金、天然气、石油、铜等矿藏的矿山开采业发达,在工业开发的基础 上建立了许多大城市(阿尔马雷克、纳沃依、泽拉夫尚、安格列恩等)。在市场经济形成时期,考虑到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当代乌兹别克斯坦城市化特点是国家城市化政策的基础。

  独立后的乌兹别克斯坦城市化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在农村地区普及城市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提高主体民族居民的城市化程度,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在世居居民为主的农村人口稠密地区建设小型工业企业;在农村建立发达的社会基础设施;发展各地区的交通网络,特别是大中型城市的郊区交通。

  现阶段城市化政策的重要方面是在世居居民中培养 具有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人,吸引他们到大的飞机、汽车、纺织、轻工、食品及其他工业领域工作。

  乌兹别克斯坦城市化政策的实行使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进。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农村地区生产及社会基础设施的发展解决了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农村的劳动资源开始从农业向更先进的经济领域——工业、交通、建筑、教育、卫生等领域转移。提高农村劳动资源的就业率同样促进了农村居民物质生活的改善。

  总之,乌兹别克斯坦的城市化政策促进了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地区的普及,这从本质上改善了农村居民的日常 文化生活条件,使其生活方式产生了有益的变化。

  就业政策是国家人口政策的最重要部分之一,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失业问题被尖锐地提到了议事日程。

  乌兹别克斯坦在经济改革前就已经出现了隐性的失业现象。苏联时期,当地劳动资源的迅速增加并没有相应的劳动岗位来保证。民族技术人员的培养缺乏,世居居民的就业单一,主要集中在农业领域。

  独立后的就业政策应旨在迅速提高世居居民的就业率,改善他们的就业领域结构。为此必须在各个州、区及城市不断提供新的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就业岗位。

  为了提高居民的就业率,乌兹别克斯坦非常重视发展 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20万个岗位。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从32.6%增加到33%[3]。

  在乌兹别克斯坦,作为国家社会政策之一的人口政策未来将会促进社会经济全面、高速向前发展。

  (张 娜 译)

  (责任编辑 向祖文)

  注释:

  [1]《2003年人权发展报告》,明斯克2003年版。

  [2]《乌兹别克斯坦2004年社会发展与居民社会水平》,塔什干2005年版。

  [3]правдавостока, 19июля2002года.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