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战役-尊龙凯时网页版

||||||
当前位置 >> 尊龙凯时网页版 >> 正文
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
来源:苏联主义网www.cccpism.com 2010年07月26日

  1979~1989年,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与阿抵抗力量之间展开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亦称阿富汗战争。


  70年代,苏联推行l.i.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战略,加紧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为实现其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亚枢纽地区的战略企图,从1973年起对阿富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渗透。1978年4月,苏支持阿人民民主党军官发动政变,夺取政权。1979年9月,阿人民民主党内部发生火并,政府总理h.阿明杀死党的总书记n.m.塔拉基,自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总理。阿明上台后试图摆脱苏联控制,声称要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苏担心失去对阿富汗的控制,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并进行战争准备。1979年8~10月,苏联派遣陆军总司令i.g.帕夫洛夫斯基等人赴阿进行实地勘察,并以援助为名向阿富汗派兵,控制马扎里沙里夫、巴格兰、赫拉特等战略要地;同时以检查武器为名封存阿政府军的轻武器,拆除重装备,使其失去应付突变的能力。随后,苏军在苏阿边境的铁尔梅兹建立前方指挥部。1979年12月中旬,苏军进入集结地域;27日入侵阿富汗,占领阿北部地区。阿富汗人民在国际社会支持和援助下,与侵阿苏军和苏联扶植的政府军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


  战争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苏军全面入侵(1979.12~1980.1) 苏军凭借优势兵力和现代化武器,以突然袭击方式大举入侵阿富汗。1979年12月24~26日,苏军出动大型运输机280架次向喀布尔国际机场和巴格兰空军基地空运5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装备。27日晚7时30分,进驻喀布尔的苏军占领阿首脑机关、国防部、电台等,打死阿明,粉碎阿政府军抵抗,将b.卡尔迈勒扶上台并宣称阿富汗发生政变,苏军系"应邀进入阿境"。28日起,苏军集结在边境的6个师分东、西两路对阿富汗发动钳形攻势。东路3个师沿铁尔梅兹─马扎里沙里夫公路南下;西路3个师沿库什卡-赫拉特公路南下。次年1月2日,东西两路在坎大哈会师。一周内,苏军基本完成对阿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占领,并控制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阿富汗与伊朗的边境要地。在此阶段,苏军共出动7个师8万人;阿明控制的阿政府军(1个军团、13个师,共10万人)对苏军的入侵基本上未予抵抗,大部分缴械投降并归顺了苏联扶植的卡尔迈勒政权。


  第二阶段,苏军发动全面"扫荡"和重点"清剿" (1980.2~1985.12) 苏军完成对阿富汗的占领后,将进攻矛头指向以反政府武装为主体的抵抗力量,先后于1980年2月、4月和6月发动三次大规模攻势,对喀布尔、昆都士、巴格兰以及库纳尔哈、楠格哈尔、帕克蒂亚等省的抵抗力量游击队展开全面"扫荡"。游击队利用熟悉地形等有利条件,广泛开展山地游击战,使苏军摩托化部队无法发挥其兵力兵器优势,被迫停止全?quot;扫荡"。


  全面"扫荡"失败后,苏军改变战术,在确保主要城市和交通线的同时,集中优势兵力兵器对游击队主要根据地发动重点"清剿",企图切断游击队的外援渠道,歼灭游击队的有生力量。"清剿"的重点地区有潘杰希尔谷地、库纳尔哈、霍斯特、坎大哈等,其中对潘杰希尔的大规模"清剿"达8次之多。1982年5月和1984年4月,苏阿军队出动1个师2万余人,采取全面封锁、饱和轰炸、分进合击、机降突袭等战术,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向潘杰希尔游击队根据地发起猛烈进攻,一度占领该谷地。苏军和阿政府军的重?quot;清剿"遭到游击队顽强抵抗,在付出沉重代价后虽占领游击队一些根据地,但未能重创游击队的有生力量。"清剿"结束后,游击队又回到根据地。经几年战斗,游击队逐步发展壮大,武器装备得到改善,战斗力明显提高。至1985年底,侵阿苏军兵力达12万人,喀布尔政府军兵力为7万人,游击队则发展到10万人。在此期间,苏联在国际社会压力下,被迫于1982年6月同意在联合国主持下举行日内瓦间接会谈。至1985年底,喀布尔政权和巴基斯坦政府代表先后举行六轮日内瓦间接会谈,但未能在实质性问题上达成协议。


  第三阶段,双方战略相持(1986.1~1989.2) 旷日持久、边打边谈的战争使苏联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上承受巨大压力。战场上的屡屡失利,阿富汗游击队的不断壮大,迫使苏联改变侵阿政策。1985年m.s.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总书记后,决定逐步从阿富汗脱身。为实现这一目标,苏积极推进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将战争规模保持在较低水平;同时加紧武装并将"清剿"任务移交给阿政府军,苏军主要负责防守城市和交通线。阿游击队为了把苏军赶出国土,推翻喀布尔政权,对城市和交通线频繁发动攻势,先后对喀布尔、昆都士、坎大哈、贾拉拉巴德、赫拉特等重要城市发起多次进攻。其中对喀布尔的进攻曾出动兵力5万人,时间长达几个月,对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造成严重威胁。但由于游击队内部政见不一,缺乏统一指挥,加上武器装备落后,进攻屡屡受挫。阿富汗战场出现了苏军控制主要城市与交通线、游击队控制广大农村、双方均不可能取胜的僵持状态。在此情况下,苏联被迫接受1988年4月14日达成的日内瓦协议,并于同年5月15日~1989年2月15日分两个阶段撤出全部军队11.5万人。至此,苏联侵阿战争结束。


  阿富汗战争旷日持久,历时九年多,给阿、苏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阿富汗有130多万人丧生,500多万人流亡国外沦为难民;苏联先后有150多万官兵在阿富汗作战,累计伤亡5万余人,耗资450亿卢布,削弱了国力,从而被迫改变其全球战略,对国际战略格局影响深远。战争中,苏军使用大量先进武器,采取多种战略战术,但由于进行的是非正义战争,受到国际社会和苏联人民强烈反对。阿富汗人民抵抗力量虽然在兵力兵器等方面处于劣势,但由于从事的是正义战争,受到广大人民拥护和国际社会支持,部队士气高昂,加上成功地开展游击战,使强敌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并最终迫使侵略军撤离国土。


  一、阿富汗战争--前苏联解体前南下扩张的最后一曲挽歌



  当西方世界的人们举杯把盏,欢度1979年圣诞节之际,在空降兵的配合下,苏军以10多万人的兵力,兵分两路对阿富汗进行武装入侵,从而开始了对阿长达9年之久的军事占领。


  
阿富汗位于亚洲中南部,是个内陆国家,面积仅相当中国西藏的一半,是苏联“南方战区”的一部分。南方战区对苏联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苏联一直想在这一地区实施分阶段的战略推进,以实现在印度洋寻求暖水港和出海口并切断欧洲和远东联系的战略。控制阿富汗是苏联实现南下战略的重要步骤。苏联在阿富汗苦心经营多年,对阿富汗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和控制。但是,阿富汗逐渐加剧的动荡局势和领导人违背苏联人意志的行为,对苏联的南下战略产生了威胁。苏联认为只有诉诸武力才能加强对阿富汗的全面控制。


  同时认为,在阿富汗采取军事行动,由于美国因人质问题卷入了与伊朗的争端,美国愿意采取军事干预的可能性很小,西方国家因根本利益没有受到侵害也不会有强烈反应,占领并控制阿富汗易于取得成功。


  苏军入侵阿富汗不仅是完全有准备的,而且是一种预谋的里应外合的军事行动。


  远在入侵之前,苏联通过“经援”和“军援”,在阿富汗进行了大量的战场建设。其中修建了几条战略公路和两个空军基地及喀布尔国际机场,并在苏阿边境修建了大型后勤补给基地。另外,在阿富汗的几千名军事顾问和技术专家,早已控制着阿军一些要害部门和部队,对阿军情况比较熟悉。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最后决心和入侵方案,是在派出高级军事代表团多次对阿实地观察了解情况后,大约在11月26日正式确定。


  入侵决心定下后,苏军以保卫在阿基地和人员安全为名,开始向阿调运先遣部队。12月上旬,1500名配备有坦克、火炮的苏军人员被空运进阿,尔后配置在萨兰山口,一些工兵部队也进入阿境,修复赫拉特附近被破坏的路段、桥梁并恢复一些机场和军事设施。同时以“军援”为名,通过公路向阿运进大批武器装备。圣诞节前夕,先后向巴格兰姆空军基地和首都喀布尔机场分别空运了1个空降团和1个多空降师,先期夺占、控制要害地区。在空降部队向喀布尔大规模空运期间,编成东西两个战役集群的地面进攻部队向边境地区秘密机动,进入了出发阵地,各种装备器材和后勤保障物资也向边境调集。为了指挥对阿富汗的武装入侵,协调有关军区和各军种之间的行动,组成了总部和军区之间的中间战略指挥机构,并在捷尔梅兹开设了前方指挥部。同时派出先遣电台潜入阿境内重要军事基地待命,专门的通信指挥网也开通完毕。


  在阿富汗,苏顾问以冬季装备换季和检查维修为名,集中和拆卸了阿军的主要武器装备,而且限制作战飞机驾驶员飞行,使阿军实际上被解除武装处于无法作战状态。阿总统阿明被诱骗离开总统府,转移到郊区行宫,失去了与各战斗部队的联系。


  苏联还对西方发动了外交和宣传攻势,大肆宣扬苏联从东德部分撤军,抨击北约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对伊朗扣留美国人质事件推波助澜,以此转移西方对其侵阿行动的注意力。


  12月27日晚7时半,先期在喀布尔机场空降的苏军空降师经过集结整顿,在克格勃的配合下,迅速占领首都各要害部门。苏军经与总统卫队和首都驻军激战4个小时,击毙总统阿明,逮捕了政府重要官员,解除了政府军抵抗部队的武装。此后不久,边境的苏军部队分别在预定地点陆续大举越境,并沿预定路线快速开进。在边境地区苏军只遇到阿军轻微的抵抗。为保障地面部队主力的推进,苏军还动用了前线航空兵团进行空中支援。1980年1月2日,进行地面主要突击任务的东路集群第三○六摩步师一个团和担任辅助突击的西路集群第三五七摩步师主力在坎大哈会师,1月3日苏军封锁了霍贾克山口,一周之内,苏军控制了阿富汗全国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至此,苏军基本实现对阿富汗的占领。


  苏军占领阿富汗,遭到了阿富汗各族各阶层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广泛的反抗。阿富汗人民有着3次抗英斗争的光荣历史。在1978年4月苏联支持推翻达乌德政权的军事政变之后,阿富汗人民就开始逐步开展游击战争。当时的游击战只具有内战性质,打击目标主要是亲苏执政党所把持的各级政权和政府控制的武装力量。苏军武装入侵后,游击战的性质就由以反政府为目的的内战很快转变为抗苏民族解放战争。


  游击组织多达几十个,游击活动遍及全国各个省,抗苏斗争广泛开展。侵阿苏军为了巩固自己占领的地位,积极镇压阿富汗各族人民的抗苏运动,从此阿富汗开始了一场持久的抗苏游击战和苏军反游击战的较量。


  游击队经过多年反政府与抗苏武装斗争,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在国际社会的一定援助下,他们以农村广大地区为基地,开展游击战争,扩大与巩固游击队在农村的阵地和活动基地,同时加强城市和交通线上的活动,抗击苏伪军对游击区的进攻。游击队经常利用夜晚或乘敌戒备松懈之机,突然袭击城市政府机关、军营、仓库、停车场等,捕杀苏伪军政官员,炸毁车辆。在有利时机,集中必要力量,奇袭和打击城郊孤立军事据点、哨所和军事设施。在交通公路线上,广泛开展伏击战、阻击战和各种形式的奇袭,不断打击和杀伤苏军。一次,游击队在一支拥有200多辆坦克的苏军大部队行军必经的山口两侧悬崖上埋设了大量炸药,并在山顶上设伏,当苏军通过山口时,游击队引爆炸药,引起石崩,压毁苏军先头部队坦克40多辆,砸死官兵数百人。当苏军以优势兵力进行围剿和扫荡时,游击队则利用山区有利地形采取诱敌深入,疲惫和消耗苏军;或设立伏击圈,从翼侧和后方打击苏军等各种战术。


  面对游击抵抗运动的日益加强,苏军采取的军事方针是以军事手段为主,结合政治、经济和外交的措施,从根本上打击各种抵抗力量。苏军占领阿富汗后,建立了反游击战体制,并不断增强反游击战力量。除直接增加驻阿苏军人员外,还大力扩充阿政府军。为消除游击队对城镇军事基地、交通线特别是后方补给线的威胁,摧毁游击队的活动基地或根据地,采取了固守点线、分区围剿的策略。同时为便于对阿境内的游击队进行清剿,苏军还进行了边境封锁,有时对在国外的游击队基地实行空中监视或派地面部队袭击。尽管苏军采取了种种能够使用的办法,都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苏军已陷入反游击战争的泥潭之中。随着苏军伤亡的逐渐增加,苏联国内人民的不满情绪也不断增大。旷日持久的反游击战给其国民经济背上了沉重包袱,苏联在阿富汗投入的军事费用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12%。


  面对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和社会危机的不断加重,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认为,在阿富汗继续没完没了地进行这场战争是得不偿失的,决心尽快结束这场战争。1988年2月,戈尔巴乔夫公开发表了从阿富汗撤军的声明。1989年2月15日苏联撤出最后一批侵阿苏军。至此,这场致使500万阿富汗人背井离乡的苏军侵阿战争,以双方军事力量斗争处于僵持状态告终。


  苏联入侵阿富汗是苏联第一次在其东欧盟国之外大规模地直接使用本国的军事力量,表明苏联的扩张主义又进入了新的阶段。这场战争加剧了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因此遭到国际舆论的普遍谴责,苏联的国际声誉也因此而大大下降。


  二、苏联、阿富汗战争内幕


  20年前,1979年12月27日深夜,前苏联特种部队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向戒备森严的总统府发起突然袭击,靠谋杀前总统夺权上台的阿明在苏军夜袭行动中丧生,旷日持久的阿富汗战争由此拉开序幕。


  时至今日,前苏联缘何兵发阿富汗仍然是历史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前苏联地区的历史学家们日前在报刊上发表评论认为,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苏联并没有任何对阿富汗内政进


  行直接武装干涉的理由。当时,阿明在阿富汗已大权在握,不仅成了人民民主党的领袖,而且还登上了总统宝座。此前的1979年11月14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高层发生内讧,据说,党内2号人物阿明与总统塔拉基龙争虎斗,已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在塔拉基总统决定除掉阿明之际,阿明的手下行动在先,将塔拉基击毙。事发之后,莫斯科虽然相当恼怒,但仍一如既往地支持多年来一直靠苏联援助度日的喀布尔政权。


  阿富汗政权内部的权力斗争并未使苏联对阿政策发生改变。阿明不过是受到莫斯科支持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领导人之一,他甚至与前任总统塔拉基一样,一直要求莫斯科向阿富汗派遣部队,以巩固正受到强烈冲击的政权。


  喀布尔的革命者在1979年3月就曾请求苏联出兵。3月15日,在距苏联边境仅70公里的阿富汗第二大城市杰拉特,阿富汗政府军第17师发生哗变。第二天,3月16日,总统塔拉基便向莫斯科请求苏军进驻阿富汗。3月17—19日,苏共中央就此问题举行特别会议。苏共高层就阿富汗总统的请求,整整讨论了3天。除了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外长葛罗米柯、国防部长乌斯基诺夫、克格勃主席安德烈波夫都是这次会议的主角。尽管苏共决策层拒绝了阿富汗总统即刻出兵的请求,但是,会议确定的基本原则却对后来事态发展的走向至关重要:决不放弃阿富汗。


  包括使人民民主党掌权的4月革命事件在内,阿富汗在1978年4月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苏联当局备感不安。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莫斯科就在阿富汗苦心经营,一直奉行对各派政治力量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的基本原则。对莫斯科来说,喀布尔掌权者的姓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苏阿关系能够稳定发展。到了70年代,苏联的经济援助占阿富汗全部外援的70%,任何一任阿富汗当权者都指望在苏联的援助下改变这个荒原国家的现状。众所周知,英国人曾三次与阿富汗交手,巴基斯坦与喀布尔的关系也相当紧张,然而,无论是沙皇俄国,还是此后的苏联,都称得上是阿富汗的好邻居,至少不曾有过重大冲突。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苏联改变了自己对阿富汗一贯平稳的政策,突然出兵阿富汗呢?出兵阿富汗又为何要从袭击总统府下手?受这类问题困扰的可能并不仅仅是历史学家。因为,弄清这一问题至今仍有现实意义。20世纪70年代,冷战阴云笼罩全球,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明争暗斗,在全球争夺势力范围。回想当年,如果非洲某地出现了亲苏政权,那么,该地区很快就会崛起亲美势力。就当时情况而言,苏联南部边疆算是风平浪静,原因很简单———美苏两霸已分割好了各自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


  当时,巴列维王朝统治下的地区大国伊朗是美国的可靠盟友。莫斯科则与阿富汗关系密切,同时与巴基斯坦和印度也都保持特殊关系,尽管印巴之间一直是对手。平稳均衡的地缘政治关系被伊朗1979年发生的伊斯兰革命所破坏。伊斯兰革命摧毁的不仅是巴列维王朝,而且还有该地区已经运行平衡的安全体系。美国在伊朗丧失了曾经拥有的一切,苏联也丝毫未能占到便宜。霍梅尼在赶走亲美分子的同时,也没给亲苏左派任何机会。


  莫斯科认为,在伊朗蒙受损失之后,美国肯定要用另一种方式进行补救,而美国人将要采取的行动,必然会使苏联的地缘政治利益受到损害。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1979年9月14日,从喀布尔传来的消息说,塔拉基总统要摆鸿门宴杀掉阿明,结果是阿明提前动手,要了塔拉基的命。这一突发事件使莫斯科深感忧虑和不安。阿富汗政局不稳将影响整个地区的稳定。对阿富汗内部来说,阿人民民主党内的内讧促使国内反动派力量迅速增长,进而使喀布尔的形势更加复杂。此外,1979年11月4日,德黑兰发生攻打美国大使馆事件,美国驻伊朗外交官在长达14个半月的时间里一直作为人质被关。华盛顿气急败坏,甚至要采取冒险手段,用特种部队抢回人质。但这一行动最终在伊朗的沙丘上流产,并因此导致国内政治危机。伊斯兰革命看来真让美国人陷入疯狂境地,居然派空降部队到德黑兰去冒险。在这种情况下,莫斯科的确有理由认为,美国完全可能在阿富汗下手。


  对克里姆林宫来说,阿明显然是不稳定因素,此君完全可能转向美国。正是苏联政治局的这一判断决定了阿明的命运。作出最后决断的时间十分有限,苏共中央来不及进行全面周密的考虑。美国随时可能动手的担忧最终使克里姆林宫失去了忍耐心。


  出兵阿富汗,在自己的近邻国土上大动干戈,这是莫斯科所有决策中最糟糕的方案。客观上,这也让华盛顿占尽了便宜。苏军坦克一开进阿富汗,地区局势马上变成了符合冷战逻辑的状态。被伊斯兰革命搞得焦头烂额的美国人终于找到了实实在在的对手。此时,华盛顿可以忘记自己在伊朗的失败,全力以赴投入符合冷战模式的行动——支持阿富汗境内所有与苏联为敌的政治军事势力。昔日伊朗作为美国盟友的位置由阿富汗取代。长达10年的阿富汗战争从此开始。阿富汗战争能否算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一个可以引起争论的判断,但是,任何人都会相信,塔利班是阿富汗战争的直接产物。


  尽管阿富汗战争爆发已经是20年前的往事,然而事实上,这场莫名其妙的战争至今尚未真正结束。阿富汗这个人口不足2500万的弹丸小国已经整整打了20年内战。今日阿富汗仍然是战火纷飞,国土满目疮痍,人民饱受劫难,整个国家仿佛返回到中世纪。如果不是随处可见的坦克、高炮、导弹发射架和直升机,真是难以想象,在人类正在跨入21世纪门槛之际,在距中亚名城阿拉木图仅1500公里的地方,竟有一个国度如此艰难地生存


  三、苏军入侵阿富汗的前前后后


  前苏联经过精心策划和周密准备,乘美国与伊朗关系恶化和南亚动乱之际,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对阿富汗发动了全面入侵。苏军动用9个多师、十几万人,以陆、空协同的突击行动,7天之内席卷了阿富汗全境,并建立了由前苏联直接控制的卡尔迈勒政权。苏军入侵后,阿富汗抵抗力量开始为反抗军事占领而进行民族解放斗争,阿富汗人民以菲薄的物质基础,极其简陋的装备,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法。在阿抵抗运动的沉重打击和国际舆论的强大压力下,1989年2月,前苏联撤走了全部侵阿苏军,历时9年的阿富汗战争宣告结束。
自20世纪60年代起,苏联开始了其全球扩张的步伐,这种扩张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1979年12月27日,苏联直接出兵阿富汗,把扩张运动推向了顶峰。


  阿富汗,地处欧亚大陆东西交通要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从政治、经济各个方面对阿富汗王国进行渗透,将其逐步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1973年7月,阿富汗国王查希尔的堂兄、前首相达乌德在苏联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不甘受苏联摆布的查希尔国王,建立了"阿富汗共和国",达乌德自任国家元首。但是,达乌德同样不甘心做莫斯科的顺民,对苏联表现出了离心倾向。1977年4月,在达乌德访苏期间,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亲自出马,规劝他改变疏远苏联的政策。然而,出乎勃列日涅夫的意料,达乌德的回答是:"我是一个独立国家的总统。"正如达乌德的助手后来回忆的,此举等于"在自己的死刑状上签了字"。4月27日,达乌德刚从莫斯科回来不久,苏联便策划一批阿富汗青年军官发动政变,推翻了达乌德政权。坦克履带碾过总统府的台阶,鼾睡中的达乌德的身上被冲锋枪打得像个马蜂窝。政变成功后,在苏联的支持下,阿富汗建立了以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塔拉基任革命委员会主席的亲苏政权---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塔拉基上台后,极力奉行亲苏政策,并赢得了莫斯科的欢心。但是,塔拉基政权内部依然存在着严重的派系斗争。他所属的"人民派"与以总理阿明为首的"旗帜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化。争斗的结果,便是这个国家5年之内发生的第三场政变。


  1979年9月14日,苏联驻阿富汗大使普扎诺夫设计帮助塔拉基诱捕阿明未果,塔拉基反被阿明借机推翻,阿明自任革命委员会主席。曾经显赫一时的塔拉基,竟然被阿明的手下用一只小枕头憋死。这就是所谓?quot;九月事件"。


  "九月事件"加深了阿明对苏联的仇恨。阿明上台后,公开指责苏联插手帮助塔拉基策划阴谋,迫使苏联撤换了驻阿大使普扎诺夫。他还要求苏联撤回在阿富汗的3000名军事顾问、教官和技术人员,并拒绝了苏联向其发出的访苏邀请。苏联担心失去阿富汗这块苦心经营的阵地,决定出兵干预。1979年10月下旬的一个夜晚,勃列日涅夫召开苏共中央政治局秘密会议,专门讨论如何处置阿明的问题。据会议的参加者后来回忆,勃列日涅夫清了清嗓子,低沉而威严地说:"我决定,干掉他!"


  入侵阿富汗的行动方案是在苏联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的亲自领导下,由国防部、总参谋部、中亚军区等共同制定的。


  12月12日,苏军在苏阿边境地区建立了相当军一级的指挥机构,由国防部副部长索科洛夫元帅担任总指挥。为了加大入侵行动的突然性,苏军采用了就地动员、就地扩编、迅速展开、快速推进的办法。除空降部队外,苏军主要使用了中亚军区和土库曼军区靠近阿富汗边境的6个师。12月14-15日,苏军还以远程空运演习为名,将白俄罗斯军区第103空降师和南高加索军区第104空降师调至中亚,同时,将中亚军区第105空降师秘密推进至苏阿边境的铁尔梅兹。


  到12月24日为止,入侵阿富汗的军事准备已基本完成。侵阿苏军共有6个摩托化步兵师、2个空降师、3个武装直升机团队和2个运输直升机团,共12.5万人;装备有坦克2000余辆、步兵战车1000辆、各种火炮2000门、汽车2.5万辆、各种固定翼飞机200架、直升机150架。作为策应,苏军总参谋部还命令在西线的苏军和东欧国家军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命令在蒙古的驻军进入全面戒备状态。


  与此同时,一支苏联特种部队以"协助剿匪"为名,在贝洛诺夫上校的率领下,秘密进驻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郊外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可是,自以为万无一失的苏联人还是露出了马脚。在喀布尔的美国特工迅速将有关情报发回华盛顿。美中央情报局的情报专家从这批不速之客携带的特种装备得出结论:苏军总参谋部的特种部队到了喀布尔,苏联人在阿富汗要有大动作。


  1979年12月27日,苏联的行动开始了。


  当晚,苏联驻阿富汗大使布萨诺夫突然给阿明打来电话,说:"鉴于阿富汗目前政治局势混乱、反革命势力猖獗和日益扩大的反苏倾向,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认为,作为阿富汗主席、总理和人民民主党总书记,你,哈菲佐拉·阿明,已经丧失了控制局势的能力。为了避免阿富汗局势的恶化,避免喀布尔成为帝国主义反苏势力的附庸,避免不必要的流血,莫斯科建议你辞去阿富汗民主共和国主席、总理以及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总书记职务......"


  "这是最后通牒吗?"阿明问。


  "您可以这样理解,"布萨诺夫告诉阿明?quot;一个小时以后,将有4辆苏军装甲车去达鲁拉曼宫负责你和你家人的安全撤离。"


  堂堂的一国元首怎甘心听命于苏联的摆布,阿明将希望寄托在了忠于他的部队上。他想给他们打电话,命令他们将他解救出去。可是,阿明不知道,早在当天下午,一批苏联专家就以检修通讯设备故障为名,闯入喀布尔电话局,截断了总统府达鲁拉曼宫与外界的一切电话联系,只留下通向苏联大使馆的一条专线。在现代化的牢笼中,阿明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情急之下,阿明唤来两名贴身侍卫,交给他们两封亲笔信,命令他们火速赶到卡尔加和普利查吉,调那里的驻军前来喀布尔救驾。


  他没想到的是,这两名侍卫刚翻出达鲁拉曼宫高大的院墙,就被苏联军队俘虏了。在严刑拷问之下,他们不仅供出了阿明的突围方案,还绘制了达鲁拉曼宫内外详细的建筑结构和防御布防图。而此时,阿明还在做着突围的美梦呢。


  20时40分,布萨诺夫再次打来了电话。阿明想争取最后的时间。他对苏联大使说:"事出突然,我担心部下们,尤其是将领们想不通。我想开个会,做做工作。"


  电话那边传来一阵冷笑声,布萨诺夫打断了阿明的话:"亲爱的阿明同志,您的将领们都在我这里参加宴会。怎么样,您不来喝上一杯?"此时,在苏联大使馆的宴会厅里,阿明的将军们在主人频频劝酒之下,已经被伏特加和杜松子酒灌得烂醉如泥了。


  22时20分,苏共中央候补委员、苏联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帕普金中将气势汹汹地来到达鲁拉曼宫三楼。他要同阿明进行最后的谈判。随着时间的推移,谈判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双方的声音越来越大。最后,阿明把手一挥,大喊一声:"送客!"


  满腔怒火的帕普金中将同4名保镖刚走出大门,就听见枪声四起。帕普金应声倒地。枪声过后,达鲁拉曼宫的院子里留下了5具苏联军官的尸体。"事情办糟了!"本想抓帕普金作为人质的阿明,这时失去了讨价还价的最后资本。


  听说达鲁拉曼宫内发生枪战的消息之后,布萨诺夫立即以第二行动负责人的身份下达了攻击命令。同时,布萨诺夫还给阿明挂了个电话,说帕普金私闯达鲁拉曼宫"完全是个人行为,决不代表苏联政府的意思",想以此稳住阿明。23时40分,喀布尔郊区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内马达轰鸣,大批苏联伞兵和内务部特遣部队向喀布尔市内开去。行动开始了。


  参加进攻的苏联特种部队共3个营,分别向达鲁拉曼宫、阿内政部和喀布尔广播电台进发。突击队指挥官贝洛诺夫上校亲自率领12辆t-62型坦克、10辆步兵战车、5辆装甲运输车和120名突击队员逼向达鲁拉曼宫。


  只用了12分钟,突击队便解决了总统府的外围防御,并将阿明及其全家赶到他的办公室里。贝洛诺夫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份文件,交给阿明。这是苏联事先草拟?quot;阿富汗邀请苏联出兵"的"邀请信"。阿明瞥了文件一眼,自知已回天无力,愤而将信撕得粉碎。又一阵枪声响过之后,阿明和他的4个妻子、24名子女倒在了血泊之中。


  12月28日凌晨,早已集结在苏阿边境的大批苏军分东西两个突击集群,大规模侵入阿富汗。同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选举卡尔迈勒为总书记,正式建立苏联扶植之下的傀儡政权。根据此前一天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决议,苏联塔斯社发表声明,宣布"应阿富汗领导集体的请求,苏联政府派出有限的部队进驻阿富汗"。在此后的一周里,阿富汗全境失陷。


  西方著名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曾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帝国的过度扩张必然导致败亡。入侵阿富汗,使苏联在国内外陷入空前的孤立。在整个80年代,阿富汗问题是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为抗议苏军入侵阿富汗,中国、美国、联邦德国等国家联合抵制了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在苏联国内,不断听到反对入侵的声音。在阿富汗,侵阿苏军士气涣散,士兵中甚至出现了吸毒现象。而阿富汗人民风起云涌的反抗运动,更使侵阿苏军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泥潭。


  1986年3月,新上台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出电报,强令卡尔迈勒到莫斯科"治病",趁机一脚踢开卡尔迈勒,代之以前国家情报局负责人纳吉布拉。但是,纳吉布拉政权同样挽救不了苏联在阿富汗的最终命运。


  1989年2月15日,最后一批苏联军队撤出阿富汗。当最后一辆坦克驶上苏阿边境的阿姆河大桥时,驻阿苏军司令格罗莫夫跳下战车,同前来迎接他的儿子一起徒步走过苏阿边界线。面对蜂拥而上的记者,格罗莫夫只说了两句话:"我是最后一名撤出阿富汗国土的苏军人员。在我的身后,再也找不到一名苏联士兵了。"


  苏联人走了。留给阿富汗人民的,是一个永远的伤口。


  当年在入侵阿富汗战争中最后一位撤回苏联领土的将军格罗莫夫向记者发表谈话说,苏联出兵阿富汗是“苏联领导人的战略性错误”。


  格罗莫夫1992年6月出任俄国防部副部长,1995年2月被免职而改任俄外交部副部级军事问题专家,现任莫斯科州州长。


  格罗莫夫说,他之所以重提这个话题,是因为俄罗斯并没有完全记取阿富汗战争的教训。


  12年前的今天,1989年2月15日,苏联第四十集团军司令格罗莫夫中将最后一个通过苏联-阿富汗边界上的界河桥,撤离阿富汗领土。


  在持续9年的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先后投入了70万人的兵力,结果约有1.5万人在战场上丧命,6000人在后方死于伤病。还有5万人负伤,311人失踪。这场战争共耗资500亿美元。至今俄罗斯还有2万7千多名在阿富汗战争中致残的军人需要国家救济。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4%的俄罗斯人认为,出兵阿富汗是“ 政治冒险”。


  “转贴自苏联主义网www.cccpism.com”

尊龙凯时网页版的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