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家-尊龙凯时网页版

||||||
当前位置 >> 尊龙凯时网页版 >> 正文
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爱森斯坦(1898-1948)
来源: 2010年04月26日

  谢尔盖·爱森斯坦是前苏联最杰出的导演之一。俄德混血后裔,有犹太人血缘,通晓多种语言,有着科学狂人一般的古怪相貌,偏偏又留着爱因斯坦式的奇特发型。爱森斯坦曾在彼得堡建筑工程学院学习(或许因此才执迷于“蒙太奇”这一建筑术语),十月革命爆发之后,这个年轻人中断学业参加了红军,后来又在构成主义戏剧大师梅耶荷德的剧院中从事戏剧创作。在剧院工作期间,爱森斯坦在未来主义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创办的《左翼艺术阵线》杂志上发表一篇名为《杂耍蒙太奇》的文章,提出了“杂耍蒙太奇”的概念:“杂耍”是戏剧中每一个特别刺激人的瞬间,即戏剧中能够促使观众足以影响其感官上或心理上的感受的那些因素...把任意选择的、独立的杂耍表演自由地组成蒙太奇,一切都从某些最后的主题效果的立场出发来进行合成,这就是“杂耍蒙太奇”。20年代末,爱森斯坦又提出了“理性蒙太奇”(也称“理性电影”)的概念:通过电影画面内部的造型安排,使观众将一定的视觉形象转变为一种理性的认识。爱森斯坦进而为蒙太奇学说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他认为:蒙太奇--就是“将描绘性的、含义单一、内容中性的各个镜头组合成思想的前后联系的系列”;蒙太奇--就是“镜头之间的冲突,是由两个并列的镜头冲突所产生的某一概念从而造成有目的的主题效果”。 这些概念听起来抽象而费解,我们不如到具体的电影中看看具体的例子。 爱森斯坦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是《罢工》(1924),“杂耍蒙太奇”在这部革命题材的影片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沙俄专政机构屠杀工人的镜头与屠宰场屠杀牲畜的镜头交替剪辑,隐喻工人正在象牲畜一样任人宰割--这是一个典型的蒙太奇段落,产生了触目惊心的视觉效果与心理震撼。

  真正使得蒙太奇这一电影语汇震惊世界的则是爱森斯坦最为杰出的电影作品--《战舰波将金号》(1925)。这部电影是为纪念1905年革命20周年而拍摄的。在剧作家尼娜.阿卡疆诺娃所写的全面反映1905年革命的剧本中,波将金号起义原本只是全剧8个插曲之一。爱森斯坦重新构思,提炼并拓展了颂扬水兵起义的那一部分,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战舰波将金号》。电影是这样结构的:人与蛆虫,船上的冲突,死者激发人们,敖德萨阶梯,同舰队相遇--5个部分按照希腊悲剧“黄金分割率”2:3的比例组织在一起。

  《战舰波将金号》长期以来一直被电影理论批评界奉为“电影经典”。《波》一片震惊全球,为苏联电影奠定了国际地位。三十年代他拍了史诗巨片《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写了电影剧本《美国悲剧》。他还有一个宏大计划,拍可与《尤利西斯》媲美的大制作。但最终未能实现。

尊龙凯时网页版的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