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俄罗斯近两年的最新电影中会惊奇发现,竟有4部电影所涉及的内容是“父子关系”,而且部部颇具影响力:《回归》在今年第60届威尼斯电影节获金狮奖、《科克杰别里》在今年第25届莫斯科电影节获评委特别奖,《父亲与儿子》在今年第56届戛纳电影节获国际影评协会奖、《小偷》获1997年第70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俄罗斯媒体称:它们是继承了屠格涅夫传统的电影版《父与子》。新“父与子”的主要特色表现在:故事都以“成长”为主题;情节简单、寓意深刻;人物塑造十分注意儿子心理状态的描述。
榜样的作用
.在这几部电影中,你可能搞不清父亲究竟算好人还是坏人,但你肯定会承认,他们个个都是男子气十足、对儿子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人。《小偷》、《父亲与儿子》、《科克杰别里》、《回归》中的父亲,尽管分别是罪犯、军人、失业者。甚至身份不明,但在电影中,他们一样为儿子起到了榜样作用,不分高下。
在战争中失去父亲的男孩沙尼亚和母亲卡嘉,他们在火车上遇到了风度翩翩的年轻军官托利亚,很快组成了幸福的三口之家。没想到这个新父亲竟是屡教不改的小偷。当他东窗事发,锒铛入狱后,母亲接着病故,沙尼亚只能走进孤儿院。某天,他邂逅托利亚,但后者早把往事忘却。沙尼亚拿起当年他留下的手枪想射击,却又下不了手。望着儿子的懦夫样,爸爸大怒,呵斥道:“既然做了,就要做到底。朝我开枪!”儿子扣动扳机,父亲应声倒下。不管《小偷》中的父亲怎样劣迹斑斑,在教育孩子上,显现了惊人的大气。
《父亲与儿子》有别于《小偷》,该片把与观众的对话从社会层面,拉近到个人的私密空间。该片想以人的自然美为题材,讲述一段没有时间、地区坐标的故事。准确点说,故事时代感被彻底淡化。展现眼前的是:中欧的自然风景,北欧的旧式房屋,南方的炽热阳光……事件发生地的图景完全出导演的合成。
影片以39岁的父亲和20岁儿子之间的肉体情爱开始,公开的肌肤接触持续了几分钟,直到儿子被猛地吓醒,才告结束,原来这是他做的一个恶梦。爸爸见状,赶紧过来安慰。儿子的错觉在整部影片中时而再现,但镜头不再如此直白,因为父子同性恋不过是情深的一种比喻方式,主题的陪衬而已。
这位父亲当年参加过好几次战役,是名退伍军人。他早在飞行军校当学员时,就经历了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恋爱。这位姑娘后来成了他的妻子。万没想到,她在生完儿子后,就匆匆离开了人世。孤身一人的他,当时只有20岁。这段恋情可想而知,留给了他怎样刻骨铭心的深刻印象。
儿子渐渐长高、长大,模样变得越来越像母亲。父亲看见他,就像看见了自己的娇妻,难舍难分。他当年没能尽情释放对妻子的爱,现在一股脑儿全都搀和进了对孩子的爱中。儿子以同样的感情回应着慈父,尚在童年时就已习惯了这种非同寻常的复杂情感。在20岁时,它竟转化成了某种下意识的恋父冲动。幸亏儿子自小受过父亲良好的道德责任教育,畸型意识得到了克制,最终经受住了父与子不得不分离的考验。
影片展示纯洁、神圣的父子之爱,充满神话色彩。它歌颂没有母爱的男性教育同样伟大,一样能使小伙子茁壮成长。男性发达的肌肉、豪爽的性格在这里得到充分渲染,让习惯了随心所欲生活的当代年轻人深受感动。
复杂的心理感受
《回归》中的弟兄俩自幼同母亲生活在一起。一天,12年从未谋面的父亲突然出现,为了锻炼孩子们的坚强性格和适应能力,他别出心裁,设计了快速培养生存能力的远足活动:带他们去看瀑布。孩子们在毫不熟悉的男人世界里,体会到的只是横冲直撞、进攻厮杀。父亲的教育严格得有点不尽情理,在兄弟俩眼中,童年时代的美梦因他而荡然无存。
途中,父亲突然接到一个神秘电话,他当即改变计划,赶往某座小岛去寻找神秘的宝盒。当儿子想乘机逃跑时,父亲不慎从高崖边落入湖底。这次旅行所付出的生命代价让兄弟俩震惊……妈妈却认为,爸爸的死换来了儿子的成熟。
《科克杰别里》是一部小制作的“公路片”,说的是11岁男孩和父亲发生在旅途中的故事。父亲是工程师,现已失业。他们离开莫斯科出发去克里米亚半岛寻求更好生活。一路上,父亲处处随11儿子心意:一会儿乘货车、一会儿坐军车;从这家住到那家;穿森林、爬山岗……所发生的事情,一一通过孩子眼光来揭示。他们在莫斯科什么也没留下,而在黑海边究竟有什么在向他们招手,谁也说不清。.孩子四处寻找,寻找着幸福……没想到路途竟如此漫长!所幸的是,在寻找过程中,还有着别的新发现和新感动。当父亲在风景如画的科克杰别里小城背景下渐渐淡出时,我们也许会有所感悟:得到-失落-寻找-再得到,这不正是人类生命成长的全过程吗?
《回归》和《科克杰别里》代表着完全相反,两种类型的孩子和父亲关系:前者尽管称得上是位强父亲,但他与儿子真正在一起还不满一周;后者看似很弱,但善解人意,儿子很快强了起来,前者望尘莫及。两部电影都入木三分地表达了父爱的执着和儿子对父爱心理感觉的错综复杂。
创新的传统主义
俄罗斯评论界有人想把这几部电影归类为新潮作品,认为是在对人性中不愿被公开的细节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深刻揭示,而这一切又都是在严格的电影语言表现规律中展开。穿插其中的大量记实镜头,不是为了点缀,也不是为了诠释某种观点,而是用意想不到的效果,突然激起观众的情感冲动。
《父亲与儿子》的导演索库洛夫并不喜欢把自己的作品称之为新潮电影。他说:“关于电影新潮流,我没发现、也不相信有什么新潮流。所谓新潮只可能是艺术家在标榜自己。艺术本身是永恒的,它既不新,也不旧”。可见,他骨子里主张的是传统主义,创新的传统主义。
现实生活中的人,历来都是电影的自然摄取对象,而在这几部影片中的角色对象都有着与普通人不一样的品质特征。导演从本体论概念出发,觉察到了现实生活中,人的“不开放”实质。他没有过多去描述角色的所谓典型特征,而是把镜头对准人的内心隐秘和个性冲突。
他和其他几位导演的这种创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在努力寻找和传统联系的基础上。从内容上看,影片不仅一脉相承表达了长篇小说《父与子》所反映的主题,还赋予了新的诠释:父子间因时代不同所产生的无法理解、无法融通,我们在心领神会的同时,不能忘记父亲关爱儿子所拥有的博大胸襟。父爱应该得到大歌大颂,应该成为人类一切艺术作品的母题,常写常新,桓古不变。
从艺术手法看,我们自然会想到影片所借鉴的屠格涅夫散文诗风格。片中很多十分理性的元素,都以纯感性的诗化方式传达,一切让位于画面,如情节不占主要地位,以人物心理走势为基准;环境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客观背景,同时还带有主观色彩和隐喻特征。另外,对话过程中的慢节奏、不慌不忙的长镜头拉动、不太强烈的用光等等,都隐约再现着屠格涅夫式的诗意语汇。屠格涅夫通过父子形象的塑造,成功展示了俄罗斯民族意识和俄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内在特点。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当代俄罗斯影坛也正是通过新的父子关系描述,关注着一代又一代新人的命运,总结着不同时代的不同文明特点。
尊龙凯时网页版的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