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能源大通道建设战略分析-尊龙凯时网页版

||||
当前位置 >> 尊龙凯时网页版 >> 中亚五国
西部能源大通道建设战略分析
朱建军、邓顺利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年第12期 2012年06月07日

  能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西部地区能源富集,是国家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从更大视野来看,它处于能源需求旺盛而资源相对贫乏的中国中东部地区同中亚国家、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和海湾国家这三个“能源极”之间的中间地带,因而成为中国中东部与三个“能源极”之间往来的桥梁和枢纽。为确保中国国家能源安全,需要从全局的战略高度积极推进能源进口多元化。建设西部能源大通道,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西部能源大通道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在中国境内包括西北的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内蒙古和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约68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1%;在境外,主要辐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缅甸和蒙古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

一、西部能源大通道的内涵及定位

  西部能源大通道的内涵是:横贯中国西部地区,包括管道、铁路、公路和电网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立体综合运输网络,以健全的生产和运输功能为要件,以各种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生产加工及能源的集聚、流动和储备为内容的综合体系。

  西部能源大通道的定位:基于国家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全局,主要着眼于中国西部地区及邻近国家的能源资源优势,利用管道、铁路、公路和电网等运输方式,将石油、煤炭、天然气和电力等能源畅通地输送到国内能源消费强度较高的中东部地区,保障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能源供给和国家经济安全。西部能源大通道将建成立体式、全方位、多功能和网络化的有机系统,多方向、多口岸和多渠道地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西部能源大通道建成后,沿新丝绸之路将形成多通道和多回路的交通运输格局,拓展为畅通的大流量商贸通道、安全的陆上资源通道、东西双向开放的陆桥经济合作走廊和经济增长带,实现资源、技术、人才和信息的双向流动,形成中国与西部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结构互补、市场相连和要素互济的良性互动,使中国西部及其邻接地区以巨大的能源供给潜力和陆上能源通道的重要功能,构成中国能源安全体系的重要一翼。

二、全球油气资源供求态势对中国的影响

  目前,世界能源的产需总量大体平衡,能源结构呈现出以化石能源为主、水能和核能为辅的格局,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加快发展,但化石能源仍是最主要的能源。国际能源署《2009年世界能源展望》预测,未来20年,化石燃料仍是世界最重要的一次能源,石油消费需求将更快增长,到2030年,在全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从34%降至30%,但仍是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最高的燃料。

  世界油气资源供求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油气资源和油气消费的地区分布不均衡,中东一西非和中亚一俄罗斯两大板块合计油气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73.4%,中东稳居第一。而油气消费则主要集中于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亚太地区是油气消费增长最强劲的地区。二是在高油价的压力下,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向多元化、清洁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虽然不少国家都在努力 减少对石油天然气的过度依赖,但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石油天然气仍是各国经济安全战略和能源战略的核心。三是发达国家认为,安全畅通的石油供应渠道和以合理价格购买石油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利益,也是国家战略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四是世界能源领域内的竞争与合作都在进一步发展。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加强合作的呼声也日渐高涨,能源安全已悄然融人全球化的链条,共同应对能源供给、油价波动、能源运输和环境污染的挑战日渐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理性选择。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能源市场的变化势必对中国的能源安全产生深刻影响。从中国 的能源供应状况来看,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相对短缺,国内产能不能满足消费需求,需要利用境外资源保障油气供给。中国自1993年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消费量不断飘升,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同时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据估算,2009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52%,到2020年可能达到60%左右,与目前美国的水平(58%)相当。综合考虑资源潜力、运输距离和国家关系等因素,中国未来的油气来源将主要集中在中东、中亚、俄罗斯、西亚和非洲等地区。因此,在保障油气海路运输的同时,积极开拓陆路运输通道,已成为保障中国油气安全的重大课题。

三、中亚里海地区的能源现状及合作前景

  中亚地区以其丰富的油气资源被誉为“21世纪的能源基地”,里海地区更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随着全球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中亚作为新兴的油气富集区受到世界更多的关注。美国、欧盟和俄罗斯等世界主要力量在此展开激烈争夺。与此同时,中亚国家也在加速实施能源输出多元化战略,以使自己在国际能源市场上获得更大的话语权。这无疑为中国与其开展能源领域的合作、实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和构建西部能源大通道提供了可能。

  苏联解体之初,中亚各国虽获得了对本国油气管网的控制权,但却无法掌控本国能源利用的主动权。中亚油气输出管道多为俄罗斯所控制,油气出口价格与国际市场相差甚远。能源输出的瓶颈制约了中亚国家的发展,促使它们开始尝试出口多元化,并逐渐明确了“能源出口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中亚国家充足的资源储备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实现能源输出路线的多元化。能源输出路线多元化不仅有利于中亚国家能源业的合理发展,为这些国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在中亚内部实现能源的合理利用。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哈南部地区的天然气供应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经由吉尔吉斯斯坦输往哈南部地区,如果吉对天然气的需求量增加,则哈南部地区的天然气供应量将减少。中国首条用于引进境外天然气的管线——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途经哈南部地区,它的建成将保证该地区的天然气供应。这是哈方积极推动该管道项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地缘优势来看,中国在参与中亚里海地区的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环里海国家是中国的近邻,能源陆路运输具有距离相对较短和风险相对较小等有利条件。从国家关系来看,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均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和伊朗等国是中国友好国家,相互信任与和平共处为双方在中亚里海地区的能源合作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从市场需求来看,中亚里海国家与中国的能源合作建立在油气供需大势的基础之上,双方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符合相关国家的根本利益,既有利于中国获取新的油气来源,也有利于中亚里海国家发展油气出口多元化战略。

  根据上面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亚国家和俄罗斯自身对能源的消耗有限,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生产和出口油气等能源资源是其主要的经济增长战略;第二,中亚国家和俄罗斯十分看好中国巨大而稳定的市场、资金和技术;第三,当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的关系正处于最好的时期,为双方加强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为建立西部能源大通道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第四,中国已建成的“西气东输”等油气设施为建设西部能源大通道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在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两个方向获得稳定的能源基地后,可保证国内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风险也将在相当大程度上被减弱。更重要的是,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的主要格局将初步形成。

四、中国的能源需求和能源安全

  中国能源的主要特点是:能源总量比较丰富、人均拥有量较低、地区分布不均衡和开发难度较大。大规模和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中国人口数量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0%,而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只占世界总储量的11%,原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2%,天然气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2%,人均煤炭资源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2.5 %,人均石油资源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7.1%,人均天然气资源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2%,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化石燃料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6%,石油的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8%。中国一次能源预测总量有4万亿吨标准煤,其中90%是煤炭资源,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不足10%。而与此同时,能源利用率只有32%左右,比发达国家低了10个百分点。目前,水电提供了全国20%的电力供应,火电提供了全国70%多的电力供应,核电在电力供应中所占比重很小。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位居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也呈现快速增长势头。若继续保持平均8.9%的能源消费增速,到2020年,能源消耗将达79亿吨标准煤,占目前世界能源消耗总 量的一半;即使能持续实现每五年gdp单位能耗下降20%,并继续保持9%的年经济增长率,到2020年,能耗也将占目前世界能耗总量的三成。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

  以石油为例。目前,中国石油主要依靠进口,进口渠道单一,对中东和非洲石油的依存度高,且以海运为主,80%以上通过马六甲海峡,一旦石油海路通道出现问题,必然会危及国家能源安全。如何破解“马六甲困局”,从何处获得石油和保障石油运输安全,成为保障能源供给和降低风险的战略考量。另外,中国天然气需求量的增长速度也明显高于产量的增长速度,对外依存度节节攀升,预计到2015年,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达到20%。由此,对对外能源合作提出了合理布局境外开发能源的问题,即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巩固在中东地区的油气开发合作,加大在中亚地区和俄罗斯的开发力度,加强与东南亚产油国的合作,稳步向非洲和南美洲推进。

  在此背景下,加快建设西部能源基地和拓展国际陆路能源通道的设想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中国在中亚的区域能源合作不断取得进展,从优化能源结构和维护能源安全的层面显示出陆路通道建设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 意义。

五、建设西部能源大通道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西部能源大通道建设,不仅是构建国家能源安全体系西翼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深人推进中国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是促进东、中、西部互动,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部署。以能源通道建设促进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高西部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保持该地区的长期稳定,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第一,建设中国西部陆路能源安全大通道,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以石 油为例,如前所述,中国80%的石油进口通过马六甲海峡,存在多种运输风险。西部能源大通道建成后,陆路通道运输所占比重就会加大,而海路通道的安全度也会相应增加。

  第二,建设西部能源大通道,可逐步将中国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于促进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西部大开发标志性重大工程的建设,加快了西部地区的能源建设步伐,有力地带动了西部地区一批大型水电、火电、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基地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也为东部地区输送了经济、高效和清洁的能源,对东西部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三,加快西部能源大通道建设,是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保持国家经济长期、稳定和快速增长的必然要求。过去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相当高,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的60%左右。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了较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扩大内需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市场空间巨大,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因此,加快西部能源大通道建设无疑会对拉动内需、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西部地区优势资源转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第四,加快西部能源大通道建设,将大大缓解国内因能源供应紧张而引发的各种运输矛盾。由于中国能源大都集中在西部地区,南部省市相对缺煤少电,油气资源更是少之又少。长期以来,由于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合理,大跨距的运煤、运油成为交通运输的瓶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2009年冬,在严寒和干旱天气影响下,煤炭资源短缺且运力受限的华中和华南地区经历了“煤荒”和“电荒”,突显了能源外运过于依赖铁路的弊端。2010年夏,京藏高速公路大堵车也反映出公路长途运煤的弊病。由此可见,构建综合性的西部能源大通道,实现输煤、输电、输油和输气并举,铁路、海路、公路和管道联运的综合运输体系已成当务之急。

六、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无论是从西部地区自身发展来看,或是从国内的环境来看,还是从全球能源供求大势来看,西部能源大通道建设具备诸多有利条件,战略机遇十分宝贵。其中比较突出的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西部地区丰富的能源为西部能源大通道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能源资源是发展能源产业的基础。中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能源丰富,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和风能等资源的储量和可利用量在全国均居重要地位,有利于建设面向全国市场的能源战略基地。西部地区煤炭资源预测储量约为2.8万亿吨,占全国煤炭预测总储量的55.3%;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柴达木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等主要含油气盆地的石油地质资源量约为350亿吨、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约为24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地质资源总量的42.6%和61.5%;水力资源蕴藏量约为8981万千瓦,占全国水力资源蕴藏总量的13.3%。随着勘探工作的深人,西部地区的能源潜力还有增大的趋势。以新疆为例,其石油、天然气资源目前探明程度分别只有13%和9%,油气勘探开发的空间非常广阔。与此同时,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人实施,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基础设施也日益改善,铁路、公路、管道和航空构成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逐步加强和完善,水利、电力、供排水和其他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能力不断提高,为西部能源大通道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和服务。 二是中国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为西部能源大通道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发展动力。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期,快速增长的能源供应赶不上更快增长的能源需求,能源的制约明显,油气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能源资源察赋与需求的地理分布失衡(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不够合理(煤炭消费比重占60%—70%,石油、天然气消费比重仅占20% -30%)、约80%石油进口需海路运输而存在安全隐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立足国内、多元发展”的维护能源安全基本方略,“东部硬稳定、西部快发展”的油气能源总体战略,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都向西部能源大通道建设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三是西部周边国家看好中国的政策取向和能源市场,这为西部能源大通道建设拓宽了战略空间。中国西部的周边国家(主要指中亚五国、俄罗斯和伊朗等国),拥有储量非常丰富的油气资源,是重要的能源供应国(有的还是能源过境运输国),且与中国接壤或邻近,友好交往历史悠久,在油气资源与油气工业发展程度方面存在互补性,运输相对便捷和安全,能源合作潜力巨大。中国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贯彻与邻为善和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以及睦邻、安邻和富邻的外交政策,积极推进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西部周边国家在推行油气出口多元化政策的过程中,普遍看好中国稳定、可靠和潜力巨大的油气消费市场。基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考虑,把面向中国市场作为实施多元化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包括在开发油气资源方面获得中国在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使油气资源借道中国进入东亚和东南亚市场,这同时也为西部能源大通道建设提供了宝贵机遇和战略空间。

  近几年来,中国一哈萨克斯坦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建成并投人使用,与西部能源大通道直接相关的境外拟建油气管道有中国一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管道、中国一俄罗斯天然气管道(西线)和中国一巴基斯坦能源走廊(穿越喀喇昆仑山脉)等。与此同时,中国在乌兹别克斯坦和伊朗等国所获得的油气,也有可能经西部能源大通道运输。

  此外,中国及其西部周边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均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印度、伊朗、蒙古国和巴基斯坦是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国,十国的覆盖区已成为世界主要能源产区和消费区之一。上海合作组织将加强能源领域的合作作为近期多边经贸合作的优先方向之一。目前,成员国就扩大能源合作建立了磋商机制,成立了国家间能源合作专门工作组,以推进各国在能源、油气等方面的合作项目,并以政府协商机制为能源合作提供保障,而且正在探讨成立类似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能源俱乐部。这些协调机制,有利于西部能源大通道拓宽资源空间和维护能源安全。

  (二)制约因素

  西部能源大通道的建设具备一系列有利条件,同时也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需要认真研究解决。从西部能源大通道建设的国内条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问题:

  第一,西部地区经济技术基础和实力薄弱,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石油天然气产业链短,企业竞争力不强;交通运输、开放口岸等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能源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第二,能源价格偏低,油气资源开发的利益补偿机制和分配格局不够完善,影响能源资源产地的积极性和能源通道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有效互动。

  第三,西部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对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加之地质研究投人不足、油气资源勘查和探明程度较低,需要加快提高能源通道建设的资源保障程度。同时,要着力解决大规模、长距离能源运输的技术与基础设施问题。

  第四,目前,西北地区同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投人少、规模小、层次低,对中亚能源市场的全面深人研究不够,资源和市场的开拓能力不足。

  第五,能源通道所经过的新疆和甘肃等省区气候条件较差,水源缺乏,植被稀少,风沙频仍,生态环境脆弱,增加了工程施工和管道运营的困难与成本。

  从西部能源大通道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和风险:

  第一,大国博弈和复杂的利益关系给西部能源大通道建设带来某些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中亚国家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是世界油气资源争夺日趋激烈、争夺方式越来越复杂的区域之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强大实力加紧控制中亚及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并极力干涉其输出走向,日本、印度和韩国等国家也盯紧了中亚油气,俄罗斯凭借独联体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力求保持并加强对中亚地区的控制。中国要赢得与西部周边国家开展能源合作的主动权尚需付出很大努力。

  第二,中亚国家和俄罗斯普遍将油气资源作为对外关系的战略手段之一,制定了保护油气资源的国家政策,包括对外国投资的多种限制,在经营许可、劳务安排和人员签证等诸多方面设置障碍,各利益集团对与中国深化能源合作的观点不同,“中国能源扩张论”还有一定的市场,使中国在这些国家开展油气资源开发面临着一定的投资和经营风险。

  第三,俄罗斯和中亚国家油气开发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不足,能源生产和运输的效率较低,而中国石油公司参与的项目多数都是自然环境较差、勘探开发条件比较复杂的区块,加之能源合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中国一俄罗斯天然气西线管道的环境保护和天然气价格问题,从土库曼斯坦、伊朗输人新疆的油气管道需要同过境国家进行协调,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和巴基斯坦输人新疆的油气管道存在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恶劣等问题,增加了与西部周边国家进行能源合作的难度。

  第四,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之间的能源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合作机制尚不成熟,落实各种合作协议的保障较弱,融资困难。

  第五,中亚和西亚的一些国家政局不够稳定,在对外政策和经济政策上存在变数,恐怖主义行为时有发生。

  主要参考书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政策研究所:《中国西北能源资源通道建设的研究》,2006年。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我国陆上能源资源安全大通道战略研究》,2007年。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向西开放战略思路研究》,2007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5.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201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010年版。

  6.林伯强:《2010中国能源发展报告》,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张宁:《中亚能源与大国博弈》,长春出版社2009年版。

  8.冯玉军:《俄罗斯与中亚的能源外交》,《国际石油经济》2007年第6期。

  9.张建锁、马永强:《构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大通道》,《今日新疆》2006年第8期。

  10.杜祥碗:《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战略思 考》,《科学时报》2010年11月22日。

   

  作者分别为新脸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和所长。

  本文为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加快西部能源大通道建设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07gxs1 d023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徐向梅)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