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沃罗比约夫2012年12月在《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杂志上发表文章,阐述对中国的中亚政策以及对上海合作组织的看法。他认为中亚对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正在深化,“中国模式”对中亚国家有一定吸引力;上合组织的成立为中国进一步发展与中亚国家关系提供了制度保障;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亚有共同利益,可以和谐共处。
[关键词]中国;中亚;俄罗斯;上海合作组织
[作者介绍]维塔利·亚科夫列维奇·沃罗比约夫(vitaly yakovlevich vorobiev),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研究所上海合作组织和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1998-2006年曾任俄总统特使、俄总统上合组织事务特别代表。
随着世界发展重心东移亚太地区,中亚作为欧亚大陆地缘政治中心的重要性有所增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迅速发展,关系越来越密切。是何利益促成了这一发展?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这种合作关系能持续多久?
中亚对于中国的意义
中亚对保障中国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在美国加大在亚太军事存在、中美竞争明显趋强的大背景下,中国同俄罗斯一样,视中亚为本国战略防御“后方”。因此,面对西方在阿富汗局势仍不稳定的情况下发展同中亚国家关系,中国明显表现出不安。
中国出于资源需求和产品出口考虑,与中亚国家建立了紧密的经贸联系。中国的中亚政策是一种长期选择,而非权宜之计。中国抓住并利用了中亚国家推进国际合作多元化的想法。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在相当长时期内弃中亚地区于不顾,使中亚国家别无选择地发展与中国的合作。西方国家虽想拉近与中亚的关系,但它们强调“人权”和“民主”的做法使独立不久的中亚国家心存戒备。
由于工业基础薄弱,中亚国家只能通过出售自然资源,以及铺设过境天然气管线、修建铁路和公路、发展基础设施等项目来获取经济所需。中国顺理成章地利用这些因素,提出自己的方案,并抓住了当地的许多项目。现在,中亚已经成为中国陆上交通走廊的重要通道,中国通过中亚可以到达外高加索和更远的欧洲,经中东到达地中海,经伊朗到达波斯湾,经巴基斯坦到达印度洋。实质上,中国伟大的古丝绸之路在新技术时代已经复兴。换言之,中国未来的欧亚走廊已经建立起来,它比北部途经俄罗斯且运力已达极限的欧亚铁路更为便捷。此外,中亚还成了中国长期的能源供应基地和产品销售市场,中国以相对优惠价格从中亚获得了大量的石油和有色金属,有超过一半的天然气从中亚进口。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商贸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推动建立边贸区,在新疆设立了30多个对外口岸,数量远多于中俄边境口岸。过去20年间,中国与中亚的贸易额增长逾百倍,为双方密切关系打下了物质基础。中国将会坚定地加强在该地区的存在,因为在中国看来,发展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并不是其经济的外部增量,而是其内部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
中国的经济活动总体促进了中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了当地的就业率和教育水平,使已经出现明显涣散迹象的中亚地区开始重新凝聚。但另一面,中国虽然提供了无偿援助,也绝不是利他主义的。中国巨额投资和贷款的前提条件是中亚国家购买其设备和技术,即为中国经济服务。
“中国模式”的意义
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与中亚关系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类似于苏俄20世纪20年代上半期“新经济政策”的理念。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集中讨论新中国建国史、毛泽东历史评价问题的同时,也讨论了列宁、布哈林等人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建国道路。列宁曾称,“苏俄同其他非社会主义国家不可避免地要长期共存”,因此必须“严肃并长期地”实行新经济政策,发展同外部世界的经贸关系。
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的废墟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的完整理论体系。
第一,适度利用市场经济杠杆作用,广泛参与国际分工,谨慎利用外国经验,为吸引外国投资创造条件。由此,中国完成了经济大跨越,成为世界经济领军国家。2008-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期间,中国经济并未崩溃,2011年中国的gdp在世界经济总体下滑的背景下增长9.2%。
第二,保证国家掌握权力,包括掌控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观的主导地位。中国的政治改革明显慢于经济改革,所有的一切都要遵从“摸着石头过河”原则。这是中国实现经济转型期、思想解放、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保障。
第三,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邓小平提出并得到公认的现实主义和实事求是原则,其实质就是在现实条件下、在国际法准则内实现和平共存。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不干涉他国内政,尊重人民对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选择,平等互惠,政治手段解决问题,睦邻友好。该原则在不久前又增加了“和谐社会”和“国际协作”等内容。中国对中亚国家关系就遵循了这些原则。
中国伙伴外交政策的积极作用得到了中亚国家认可。“中国模式”的上述三个要素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中亚国家领导者的理念。其中有苏联迅速解体的原因,也有中亚新独立国家缺少经验的原因,还有中国日益上升的国家影响力原因等。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中亚领导人看到中国并未借机干预其内政,而是对他们伸出援手,因此不可能不做出回应。当然,中亚国家对中国的警惕仍存,只是偏见已居次要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利益开始接近。
2001年成立的上合组织具有非联盟性质,它使中国与中亚的关系有了制度支撑。上合组织6个创始国(俄中哈吉塔乌)认识到必须合作,共同应对国 际恐怖主义、有组织犯罪、毒品走私等国际威胁,保证中亚最大程度稳定,防范阿富汗问题对中亚地区的安全威胁。
通过上合组织,中国对中亚事务获得了更多发言权,这在上合组织系列文件和工作职能中可以体现。例如,《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7年)除规定保障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不利用本国领土开展任何针对缔约方的敌对行动外,还提出上合组织未来的政治责任。这些责任将在上合组织未来发展的中期战略中逐渐体现。2012年北京峰会已在制定中期战略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中国处于上合组织的中心 中国在中亚事务中的声音十分明确,而上合组织对该地区的关注点同样不模糊。中国在以下几个问题上的立场可以证明。
第一,北京明确认识到阿富汗再度成为上合组织的头痛问题。2012年中国积极促成阿富汗成为观察员国,表明上合组织无法回避这一问题。那么,2014年以后,上合组织是否应担当阿富汗问题的主要调解者?是否应把该问题由联合国层面转向地区层面?回答这个问题很重要,这个问题对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同样重要。西方联军经中亚撤离阿富汗会对中国在这些国家的利益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此外,中国确实很担心中东、北非乱局向中亚蔓延, 担心伊斯兰激进分子在中亚发展壮大,并导致中亚地区不稳定(主要是新疆问题)。
第二,中国在上合组织扩员问题上态度谨慎。这是因为,中国担心,一旦扩员进程启动,将导致上合组织内部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第三,在日益加强的上合组织经济职能方面,也有许多不确定性。目前,上合组织包括5个独联体成员国,白俄罗斯是对话伙伴国,乌克兰、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已提出参与上合组织。这样的话,上合组织将涵盖整个独联体地区。而在独联体框架下,有正在建立的自贸区,以及俄白哈三国计划于2015年建成的欧亚经济联盟,一些中亚国家也可能加入这个联盟。在apec范围内,2012年的峰会强调要建立亚太自贸区,并签署了到2015年关税降至5%的商品清单,而中俄都是该组织成员。此外,中国、印度都提出要与俄建立自贸区,中国还提出亚太货币联盟的倡议。在上合组织方面,2020年贸易便利化将实现资本、商品和劳动的自由流通,它将如何与上述其他计划相协调呢?当然,中国不会坐视自己被排除在外的一体化组织迅速发展,不会坐视自己与中亚关系的物质基础受到侵蚀。
除此之外,要推动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蒙 古、伊朗、土耳其、斯里兰卡等国家积极参与上合组织的经济合作,仅靠宣言和空洞的文件是不够的。上合组织需要明确哪些国家可以参与哪些具体项目,哪些国家负责制定一体化路线图(应该只能是成员国)。如何对项目前期论证提供支持(俄方提议成立援助基金)?如何对选定的项目进行融资(中方建议成立发展银行)?这些问题如得不到解决,上合组织的相关机构就难以有效开展工作。
与此同时,上合组织内部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调整。地理范围的扩大、外部环境的多样化使上合执行机构迫切需要质的改变。上合组织主要机构是 秘书处,它从成立起就处于休眠状态。秘书处应该从以统计、记录为主要职能的机构转变为可以将上合组织各领域工作(区域反恐机构、未来的禁毒组织、实业家委员会、银联体、科学论坛、青年组织以及睦邻友好委员会)整合起来的组织中枢。中国与中亚的关系对确定未来上合组织发展方向十分重要。
中亚国家是否会拒绝同中国的这种关系呢?在个别情况下不排除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摩擦,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不会发生重大波动。总体来说,所有中亚国家都非常希望与中国发展稳定关系。负面观点同样存在。有两种负面观点,其结论一样,都认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入侵中亚。第一种 观点的依据是任何国家综合国力的上升都会导致对外侵略政策,包括武装占领他国领土。这种观点认为,中国政府现在所有的和平宣言、外交政策、签订的政治义务条约都是幌子,北京随时都会抛弃这些。如果这样,中国便是明显抛弃了互信。一些人认为,中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隐含着全球范围的风险,而对中国的邻国来讲甚至是面临“闪电战”的威胁。
毫无疑问,国家实力上升总是会体现到外交上,何况当它需要维护本国利益之时。每个国家都应该是警惕的和谨慎的,都应具备一定规模的军事能力,并保持战备状态。国家越强大,军事实力就越强,军 事技术也更多样化。但经验也表明,当前条件下,用军事冒险方式解决问题、加强自身影响并非那么简单和确定。至于中国,未出现任何要放弃伙伴关系的需要和明显迹象。况且,北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会给它带来什么好处?要知道,这样做只会导致中国声誉尽毁,并遭受惨重的物质损失。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会由于国内危机不断升级而选择对外扩张。这种观点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从邓小平时代就已存在。在中共高层每十年一次的换届选举时,中国国内的争论最激烈。2012年11月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召开的中共十八大也是如 此。公开、广泛的讨论以及中国领导层采取的调整措施表明,北京已经认识到改革的迫切性。但中国领导人不会放弃既定方针路线,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历史有清醒认识。他们提出的建议和采取的措施并未超出现有框架,即使是对现行体制进行重大调整,也不带有过去的“全民动员”特点。中国“急速转弯”不仅意味着否定伙伴关系的外交政策,更是对现有体制的全盘否定。到那时,军事扩张这剂“猛药”可能会成为导致“病人”死亡的元凶。总之,不管中国领导层如何组成,他们绝不会失去对时间和空间的把握。
虽然中国经济有所下滑,社会紧张局势有所上升,但中国维持稳定的“要素”仍很多。不断自我完善和高度适应性,以及善于使用软实力是“中国模式”的优势所在。这意味着中国会继续执行温和外交,会把巩固同俄罗斯、中亚的睦邻关系作为首要任务。中国与中亚、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是促进“中国模式”稳定的重要因素。在政治层面,“中国模式”对于中国和邻国都有战略意义。
有观点认为,上合组织可以推动建立欧亚政治军事联盟,从而为某种俄罗斯新超级帝国的方案服务。2012年8月,俄罗斯上将伊万绍夫在“伊兹伯尔俱乐部”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这种观点。这种“乌托邦”式的思想对上合组织未来发展、对俄罗斯在上合组织中的地位,以及对俄中关系都极为有害。不管是组成方式还是组织理念,上合组织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发生“180度”的转变,不会成为受某个国家领导并明显针对西方的军事组织。如果那样的话,中国与中亚的关系将变得无足轻重。事实上,推进这种联盟的设想将促使所有反对改变上合组织性质的力量联合起来,其结果是上合组织成员国将共同反对俄罗斯,并把发展对华关系作为对抗俄罗斯新强权政策的保障。
俄中矛盾不可避免吗?
近年来,俄罗斯明显表明了要恢复在中亚政治 和经济存在的意愿。中俄在中亚地区同时存在,双方是否会发生冲突呢?
中俄在中亚地区安全稳定问题上的立场完全一致,无任何对抗迹象。双方在上合组织内紧密且富有成效的合作可以证明。在文化领域,中俄有明显差异,同样不存在竞争。但在两个领域,中俄会发生竞争。中俄在经济领域的竞争无法避免,在软实力领域也存在竞争(即两国形象的和平竞争)。
人为地划分势力范围或分界线不合适,中俄必须和睦相处,双方都不应觊觎霸权地位或领导地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可以促进中俄在中亚实现共 处,而中亚国家也不是简单的配角,它们扮演着互补角色,并通过这一角色来明确它们的独立主权国家地位,为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责任编辑:张浩)
[本文发表于俄罗斯《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双月刊2012年第6期 (“суммасходящихсяинтересов:надолибоятьсяростакитайскоговлияния в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россиявглобальнойполитике,no.6,ноябрь/декабрь2012)。译者王明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研究人员;校对丁晓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中亚研究室主任。]
尊龙凯时网页版的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